李皖寧
【摘要】本文主旨在于探討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文章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介紹了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金融環境特征;第二,介紹了商業銀行具有的特點;第三,介紹了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產生的影響;第四,介紹了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產生的影響;第五,對此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商業銀行 資產負債管理 流動性風險 利率風險
隨著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標志著世界經濟進入了“大調整”和“大轉變”階段。這一特殊時代背景和中國的階段因素的累加,表明了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衰退增長期的“新常態”階段,呈現出不同于以往周期性調整的新現象以及新規律。“新常態”一詞最早是在2014年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所謂的經濟新常態,既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經濟結構,包括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經濟新常態不可避免的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較大。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如何完成轉型,降低經濟增長緩慢的不利影響,是一個廣受人們關注的熱點課題。
一、新常態下的經濟金融環境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時提出了“新常態”一詞,并在APEC峰會上首次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經濟發展新常態給國內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命題,金融業面臨新的挑戰。首先,金融改革和市場結構方面,利率、匯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但金融托媒深化,資本市場、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極大改變了市場業態,加劇了金融競爭。其次,宏觀經濟增長波動率下降,但行業、企業間分化加劇,制造業投資低位企穩,但地方債務新政、金融去杠桿政策也給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帶來一定不確定性。再次,央行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在保持總體穩健的基礎上邊際有所趨緊,同時,確定了“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金融調控政策框架,監管基調從嚴。最后,外部市場環境方面,美國經濟在曲折中復蘇,美元進入加息通道,歐洲、日本等經濟體基本面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變大,國內外匯占款增長趨勢放緩。
總體來看,新常態下的經濟金融環境特征呈現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轉變,長期經濟增長中樞下移的態勢。雖然現階段中國的發展速度在7%到8%的速度左右,算是速度較快,但是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我國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降低了2%到3%左右。相對而言,我國經濟目前正處在一個放緩增長的態勢;發展驅動力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從第二產業驅動到第三產業驅動;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隨著金融市場日趨成熟,各類金融機構經營百花齊放、分庭抗禮,業務領域不斷延伸,商業銀行總體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全球一體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正、負外部性均有所放大。
二、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所表現出的特點
近幾年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回落的趨勢,并逐漸趨于平穩的發展狀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不可避免的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尤為明顯。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商業銀行呈現出以下的特征:
第一,銀行的經濟增長下降回穩,商業銀行的業務增長發展緩慢,趨于平穩。由于經濟發展處于回落、逐漸趨于穩定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之下,商業銀行也不能保持例外,銀行的貸款增長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速度逐漸趨于平穩,增長較為緩慢,靠資產規模的增長帶動銀行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就迫使商業銀行必須做出轉型的選擇。
第二,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產業呈現頹勢的發展狀態,盈利能力正在逐漸降低,銀行必須要開拓新的金融渠道與新的盈利方式。商業銀行傳統的收益獲取方式已經逐漸落后,需要進行必要的改變,必須將要素驅動以及投資驅動進行轉型,轉變為創新驅動,并且開拓出新的金融渠道。
第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增加,銀行持有的風險投資增多,無形中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商業銀行也要做到對不良貸款的有效控制管理,降低高風險投資。
三、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產生的影響
經濟新常態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良貸款率增高,壞賬增多。經濟增長的幅度緩慢,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其中較為嚴重的影響就是銀行的壞賬增多,不良貸款率上升。不良貸款的增加,會導致銀行所獲得的收益降低,用于借貸的現金流減少,借貸利率升高,嚴重的甚至會影響銀行的日常經營,不利于銀行的健康發展。
第二,銀行的貸款結構發生改變。經濟新常態導致了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三產業正在蓬勃升起,有成為主要產業并取代第二產業的新趨勢。現階段我國的消費已經大于投資,服務業的發展和增長已經超過了工業的增長速度。正因為如此,人們開始習慣于信用卡等短期的信貸產品,這也導致了銀行的長期投資產品收入的降低,短期的資產業務增加。導致銀行整體的資產久期變低,無形之中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非預期損失。
四、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產生的影響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可以認為是保障銀行多項經營目標一并達成的資源分配,在綜合考慮資本、流動性風險、利率匯率風險的基礎上,實現銀行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幫助銀行實現持續發展。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容易造成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問題。經濟的新常態影響到了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特征,自然而然的也會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造成影響。不良貸款的增多,直接的影響到了銀行的信用系統,造成了巨大的信用風險,最終導致商業銀行惜貸,提升貸款的利息。信用風險的增加,會導致銀行減少貸款業務規模,將銀行的資金更多的投入其他的投資方向,如債券投資、非標投資等。但是商業銀行對傳統信貸產業以外的其他投資擴大,也無形中放大了銀行的投資風險。
第二,容易引發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問題。不良貸款率的增加,進而導致了銀行應該正常到期的貸款現金流回流減少,從而給銀行的正常業務開展和經營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的現金流情況主要依賴于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的合同到期期限,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期限錯配是造成流動性缺口的主要原因。如果銀行貸款業務的違約率增加,會導致銀行在相應時間段內的貸款期限延長,從而貸款資金回流變少,就會導致銀行內部的流動性負缺口增大。如果此時銀行間拆借市場同時出現流動性緊張狀況,融資成本上升、融資難度增大,那么商業銀行很有可能會因為缺乏足夠的資金彌補流動性缺口而難以有效解決出現的現金流問題,從而引發流動性危機。
第三,容易引發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問題。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主要是指由利率水平、利率結構等要素發生不利變動導致銀行賬戶整體收益和經濟價值遭受損失的風險。銀行利率風險的范圍包括記錄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內及表外的、市場價值相對穩定、銀行為獲取穩定收益或對沖風險而開展、并愿意持有的資產負債業務及相關金融工具。利率風險產生于整張資產負債表,具有結構性和隱蔽性特征,嚴重的利率風險可能會對銀行盈利能力帶來巨大沖擊。經濟新常態下,利率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會計視角來看,利率的不利變化會影響全行盈利性指標,如凈息差、凈利差等;另一方面是從經濟視角來看,利率的不利變化主要影響全行的資產負債業務的市值,包括經濟價值變動率等指標。
五、經濟新常態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建議
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商業銀行想要保持健康的發展,必須要做出轉變與改革,以做到與經濟新常態相適應。現階段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形式十分嚴峻,商業銀行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問題。想要改變目前的這種現狀,就必須將商業銀行傳統的投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拋棄傳統的思想,以新的目光看待新事物,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對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渠道要做到拓展創新,并減少銀行的風險投資。對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需要合理優化,明確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組織架構和職責分工,實施資產負債的主動和精細化管理,開展表內調節、表外對沖等方式進行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的前瞻性管理。實現銀行的現金流和凈利息收入持續穩定的短期目標,以及保持銀行現金流缺口正向的穩定性,以及保持銀行整體經濟價值穩定的長期目標。降低銀行遭受不可測損失的概率水平,為持續經營提供穩定環境,在整體風險可承擔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股東價值,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
六、結論
當今時代的中國,商業銀行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之下必須要做出改變。安全性、流動性以及盈利性這三者,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點關注內容。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進行必要的前瞻性和精細化管理,既有利于商業銀行的正常發展運營與盈利,又能夠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經濟體制。因此,我們必須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結合實際情況,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傳統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和改進,從而保障我國商業銀行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