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外交

2019-03-29 12:05:26金燦榮金君達
祖國 2019年3期

金燦榮 金君達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開始,距今已經過去四十年時間。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里,我國的外交工作者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做到了少犯錯誤、抓住機遇。我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基本上與里根推進新自由主義,全球格局從雙極轉向“一超多強”,全球化快速深入推進的世界趨勢同步進行,因此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外交也可以看做是世界全球化的時期;當今美國特朗普政府力推民粹主義政策,肆意對外發動貿易戰,預示著全球化已經進入一個阻礙重重的瓶頸期;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敵意也隨著近期中美貿易戰浮出水面,這可能帶來外部環境的一系列重大變化。

筆者認為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有必要對我國的外交進行梳理,總結各個時代的外交特點、傳承性和變化趨勢。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既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外交的一些共性,也又與新國際環境和中國發展狀況相適應。縷清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外交工作的脈絡,梳理我國外交政策的發展,對于認識習主席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理解新時期的和平發展道路有重大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外交政策綜述

中國的外交工作分為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和多邊國際組織外交四部分,其定性基本可總結為“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國際舞臺”。十八大以來,根據我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外交工作又加上了“一帶一路”等主動加強國際參與的內容,但上述內容并沒有變化,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條:

(1)對美外交是大國外交的核心。在過去的四十年里,世界格局從冷戰時期的兩超對壘變成了“一超多強”,中美合作的動機隨著蘇聯威脅的下降、臺灣問題反復被炒作而從事實上的盟友轉向競爭,隨后在全球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又維持了較穩定的合作關系。改革以來的中美關系遭遇了多次風波,但總體而言控制住了風險,抓住了合作機遇,避免了美中兩國直接沖突。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美兩國關系惡化的風險快速上升,中美關系由“好不到哪里去,也壞不到哪里去”變成了“一定好不到哪里去,但未必壞不到哪里去”,因此需要格外重視。

(2)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以合作為基本主題,是中國外交的重要內容。首先是中俄關系,中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并于1996年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隨著中國加大從俄羅斯的能源進口,尤其在2008-09年金融危機期間對俄國施以援手,雙方的經濟往來也日益密切。其次是中歐關系,中歐互動體現了“突出經濟合作,避免政治沖突”的外交原則。雖然歐洲國家的政治姿態、特別是部分國家的干涉主義與我國立場相沖突,中國與歐盟仍然于1985年簽訂《貿易與合作協議》,又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召開中歐峰會,以雙邊貿易促進外交關系。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雙方在維護自由貿易上存在相似目標。最后是中日關系,中日關系在改革開放之后曾經隨著日本對華貿易投資熱潮而快速升溫,但臺灣問題、歷史問題和東海領土爭議影響了21世紀的中日關系,日本重新軍事化(即“國家正常化”)的努力也使得中日關系中對抗因素增加。盡管如此,兩國在區域合作、避免地區沖突等方面仍然存在合作機會。

(3)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基本平穩,除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外,并未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一方面,中國反對區域霸權,例如越南在七十年代建立“印度支那聯邦”的企圖。另一方面,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為區域化做出努力,例如亞洲金融危機前后與日、韓、東盟的金融合作,反恐大環境下與中亞國家、俄羅斯建立上海合作組織,以及近期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雖然中國與多個周邊國家有領土爭議,但在具體事件上雙方均保持克制,避免了沖突升級。

(4)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又稱南方國家)的聯系隨著全球化推進而不斷加深,首先雙方在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經濟體系改革方面有共同訴求,其次雙方的經貿活動,包括民間經貿往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斷加深,最后我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從參與南南合作到主動提出倡議,日益成為發展中國家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驅動力。

(5)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積極融入全球性國際組織和區域組織,標志性事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國際組織愈發緊密的聯系是中國改革的結果,也是深化改革的推進器。在國際爭端中,中國也更多地使用國際組織的游戲規則,在爭取道德制高點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爭取權益。

總體而言,以上成績單保證了中國國內的經濟發展,避免了與世界大國的沖突。中國人口龐大,國內條件多樣復雜,還在推進快速深入的政治經濟改革,以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和工業化。與此同時,我國是世界大國中領土爭議最多、最復雜的國家,還有臺灣問題尚未解決,這些都增加了外交工作的難度。在全球化的四十年里,世界其他大國均做出了國內或國外的重大戰略失誤:美國在贏得冷戰后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憑借軍事、經濟上的絕對優勢頻頻干涉別國內政,21世紀更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兩國;這些海外擴張消耗了美國的大量資源,也損害了美國的政治聲譽,同時在美國和盟國之間制造了裂痕。而歐洲部分大國跟隨美國進行國際干涉,在“阿拉伯之春”中更對利比亞等國采取軍事行動,直接導致難民大批涌入歐洲國家,極端右翼則借助難民危機、恐怖襲擊頻發的社會混亂制造國內政治分裂。日本與俄國均面臨經濟問題,日本九十年代的經濟泡沫造成經濟停滯,此外人口老齡化也對國家財政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俄國則在西方經濟學家建議下實行“震蕩療法”,幾輪改革導致國家財富被少數寡頭瓜分,國家經濟也陷入日益依賴能源出口的“資源陷阱”。此外西方國家通過IMF等國際組織推進經濟自由化,提倡包括減少政府干預在內的措施,這些政策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遭到廣泛質疑,也給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造成了經濟危機。相比之下,中國外交做到犯錯較少、比其他大國犯錯少、不犯大錯就是成功。

鄧小平同志與改革開放外交的總綱

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內外政策的重大轉變,而為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制定一系列指導綱領的是鄧小平同志。鄧小平將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作為新時期的主題,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作為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并對中國先前的外交工作作出一系列具體調整。鄧小平時代的外交思想,在四十年后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鄧小平提出的外交思想首先是基于對國內外局勢的清醒判斷。1979年的世界局勢從兩超對峙朝多極世界過渡:在尼克松任美國總統時,美國提出了“世界五大力量”說,將美國與蘇聯,西方陣營的歐洲和日本,以及中國均稱為世界大國,以此孤立蘇聯;與此同時中蘇關系惡化,中美關系在尼克松任期內開始緩和。中美雖然一度非常接近,但兩國關系也受到第三方博弈的影響,例如七十年代中期美蘇通過核裁軍緩和關系,延緩了中美建交的速度。美國1979年1月與中國建交后,很快就在4月通過《與臺灣關系法》;其間中美兩國在反對越南區域霸權等問題上采取了默契的政治態度,但兩國的蜜月期僅僅持續了不到四個月。在此國際背景下,中國的外交政策開始由意識形態掛帥逐漸轉變為不結盟的外交。與此同時,中國自身也屬于國際社會中非常獨特的案例,體量很大,擁有核武器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經濟水平落后,屬于發展中甚至不發達國家,技術、軍事水平也全面落后于美蘇兩大國。中國必然是世界多極政治中的一極,這種影響力是新中國前三十年的重要遺產。另一方面,中國當時的經濟水平決定了中國應以國內經濟改革、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主要目的,簡單概括就是“少說多做”。

鄧小平外交思想包含以下幾方面的重要內容:首先是去意識形態化。其次,外交以經濟為主,保證改革開放外部環境。再次,中國的外交是多邊、不結盟外交,不主動介入外部矛盾。最后,中國積極融入西方主導的現有國際體系,并爭取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治理。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冷戰造成西方對我國進行封堵,我國外交一度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從六十年代末期以來,我國與美國關系開始緩和,與蘇聯的矛盾則隨之上升,“一邊倒”的結盟外交開始轉變。到了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反共意識形態強烈的美國總統里根試圖推動臺海兩岸“雙重承認”,而1982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講話時罕見地反對“兩個中國”,這些都說明以意識形態區分陣營、或者過度依賴單一大國都不是我國外交的出路。鄧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中國的外交應堅持獨立自主,推行全方位外交。另一方面,鄧小平認為在開放的、聯系日益密切的世界中,中國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積極融入國際體系。為了積極融入國際體系,中國一方面需要“大膽吸收和接見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通過改革和開放與西方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認識到“第三世界僅寄希望于南北問題的解決是不夠的,南南之間還要進行合作”,在處理好與歐美大國關系的同時也不能放棄多邊外交、與發展中國家的外交。當中國面對潛在沖突,鄧小平認為除非它干擾了現代化或者統一大業,中國仍應保持低調,有節制地使用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美蘇雙方均緩和了雙邊關系。蘇聯方面,在勃涅日涅夫1982年塔什干講話之后,兩國相互釋放友好信號,以黃華外長參加勃列日涅夫葬禮為契機,改善了雙方關系。在八十年代,萬里、李鵬兩位副總理也前往蘇聯參加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兩位領導人的葬禮,以此為契機改善了中蘇兩國關系。鄧小平提出“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思想,提出要解決中蘇關系“三大障礙”(蘇聯通過蒙古、越南、阿富汗對中國形成的三面包圍),這些障礙終于在戈爾巴喬夫任期里得到改善。在中美關系方面,里根競選時以強硬的姿態著稱,上臺后很快推動了《與臺灣關系法》,向臺灣出售武器。由于當時蘇聯對美國的威脅還在,更由于我國領導層和外交人員的談判努力,中美兩國發表“八一七公報”,美國在對臺軍售問題上做出了一定妥協。1984年里根訪華極大改善了中美關系,里根的剩余任期也成為了中美關系的黃金時期;美國在此期間向中國出口可用于軍事的技術,取消殺傷性武器對華禁令,向中國出口了“黑鷹”直升機等先進裝備;此外中美在科教文衛、經貿往來等領域也有多項成果,在里根任內基本實現貿易額翻倍。除美蘇兩國外,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也在八十年代快速發展,華國鋒1980年訪問日本,這是戰后我國首位政府首腦訪日。隨著趙紫陽、胡耀邦等領導人先后訪日,中日貿易額一路飆升,日本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之一,日方也多次承諾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雖然中曾根康弘關于“兩個中國”的表態影響了兩國關系,中日總體上表達了改善并強化關系的意愿。這些外交成果使得我國八十年代的經濟改革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系也取得重要成果,中國與英國、葡萄牙分別達成協議,確定了香港和澳門的和平回歸。

九十年代初冷戰結束,對我國外交形成了挑戰。在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總書記期間,蘇聯與西方世界的關系大幅度緩和,美國推進中美關系的動機不如以前強烈;中國八十年代的西方經濟伙伴暫停了多項經濟合作,這種影響也使得西方國家,如美國從九十年代開始對中國大打人權牌。另一方面,圍繞著冷戰結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對我國舉國上下造成了重大沖擊,東歐國家改旗易幟挑戰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同時使得西方國家企圖對中國施加和平演變的壓力;海灣戰爭展示了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軍力優勢;蘇聯解體則帶來了國際關系的重大變革。在危機時刻,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三句方針,同時指出中國“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鄧小平提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體制和堅持改革開放兩者必須并行;在此基礎上,中國以經濟外交作為外交工作的重點,尋求與世界各國新的合作機會。美國的老布什總統對中美關系的平穩過渡也起到促進作用,老布什曾經于七十年代擔任美國駐華大使,與中國有良好的私人關系。在國際形勢劇變的背景下,老布什沒有像九十年代的克林頓一樣將人權與經濟掛鉤,避免了中美關系進一步惡化。鄧小平提出的方針,以及經濟為主的外交,都成為九十年代的外交主題。

三、江澤民、胡錦濤時代的中國外交概述

江澤民主席指出,“中國越發展、越開放,與世界的聯系越緊密,就越需要一個長期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同時 “和平與發展仍然當今時代的主題”,而中國應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他任國家主席、軍委主席期間,中國的外交以經濟合作為主題;這段時間的中國與亞洲國家展開經濟合作,也圍繞著加入WTO與發達國家展開談判。兩個問題對中國的外交工作造成了挑戰,其一是重新成為中美間主要矛盾的臺灣問題。美國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打臺灣牌,1994年提升臺灣駐美領事館級別,1995年5月又在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保證不會允許李登輝訪美的情況下,允許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訪美并發表關于所謂“突破外交孤立”的演講,1996年臺灣大選之前又派出兩艘航空母艦進入臺灣海峽,對抗中國大陸為威懾臺獨勢力舉行的軍演。另一個危機來自美國及其盟國勢力的全球擴張,1993年7月美國制造“銀河號”事件,1999年北約空襲南聯盟并轟炸中國駐南大使館,這些都與美國及其盟友推行單邊霸權、借冷戰結束的權力真空肆意戰略擴張有關。九十年代,中國的軍事實力與發達國家差異明顯,除了技術差距,軍隊也缺乏實戰經驗,1985年之后的軍費改革更導致軍隊精力渙散、“官倒”盛行,腐敗嚴重。上述危機,尤其是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使得我國開始加大軍隊投入,停止軍隊經商;現代化軍隊建設為我國在21世紀的外交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但在外交政策上,中國避免了與美國的正面沖突,避免美國對華政策轉為對抗,為21世紀的經濟發展爭取了寶貴時間,尤其是爭取了克林頓對中國加入WTO的支持。

在經濟上,世界經濟呈現美日歐三足鼎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導國際發展的局面;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因美國反對而未能實現,隨后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則使得亞洲國家的固定匯率制飽受爭議,各國在IMF的有條件援助下被迫進行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但這種形勢也加強了世界經濟合作,例如1996年亞歐會議、1998年中國-歐盟峰會都加強了中國與歐洲國家的經貿往來,亞洲金融危機則推動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合作進程。總體而言,這個時期的經濟合作蓋過了沖突,面對幾次危機,美國認為接觸策略優于對抗,克林頓政府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也積極推進經濟改革,融入國際貿易體系。

胡錦濤主席提出,新世紀的中國外交需要處理五個平衡,即“多極和單極的關系,加快我國發展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維護我國根本利益和促進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的關系,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關系”中國仍然堅持和平發展的目標,但在全球化時代需要更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他任國家主席期間,中國的外交經歷了兩個階段,2008年之前的中國外交延續“韜光養晦”,以加入WTO為契機提出企業“走出去”,推動經濟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中國提出了“和平崛起”等口號,于2005年發布《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在2008年之后,中國堅持“韜光養晦”的同時也“有所作為”,在國際上尋求更大話語權,推動世界經濟體系改革,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南南合作。就外部環境而言,2008年標志著美國次貸危機和總統換屆,也是美國國際政策的分水嶺:持新保守主義立場的小布什上臺后曾試圖對中國實行限制政策,在中國南海造成撞機事件;但“9·11”襲擊使得美國的中心轉向非傳統安全,尤其是反恐戰爭,因此發動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以反恐為名的戰爭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也創造了美國與中國合作的動機,小布什政府與中國的關系隨之改善;2005年,小布什政府將中國定義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雖然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幾次試圖推進“臺獨”,尤其是2004年所謂“和平公投”,這些企圖都被中美兩國共同壓制。另一方面,隨著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中日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日本政府篡改歷史教科書、炒作“中國威脅”“中國東海開發”、積極謀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些都激發了民間的反日情緒,使得在1999年南聯盟大使館被炸時已經初具雛形的民族主義成為影響中國外交的一股重要力量。

2008年的一系列事件賦予該年重大意義。中國承辦了北京奧運會,這次盛會極大激發了民族自信心;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被認為與1964東京奧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類似,預示著國家現代化進入新的階段。此前傳遞火炬期間發生的海外華人保護火炬事件,以及西藏騷亂等事件也使得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在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之后,部分聲音認為美中實力此消彼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應謀求更大的話語權。在臺灣方面,馬英九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他主張“維持現狀”,臺灣問題的風險下降。在美國方面,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美國推行數十年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受到質疑,里根時代開始積累的財富不平衡在危機中集中凸顯,民眾對華爾街金融高管的憤怒也助長了美國國內的民粹主義。民主黨年輕政客奧巴馬在這種背景下當選總統,作為“冷戰后”的美國年輕政客,奧巴馬一方面推進國際合作,一方面將戰略重心從歐洲移向亞太。在國際治理方面,奧巴馬一上任就提出G2的概念,但并未能獲得國內外廣泛響應;此外美國也廣泛參與新涌現全球性問題的治理,例如哥本哈根會議,并在這些議題上爭奪話語權。在戰略中心方面,奧巴馬政府提出“巧實力”,主張從中東撤軍,將重點放在中國方向,最終目的是維持美國的絕對安全和霸主地位。2009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泰國宣稱“美國回來了”,此后美國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互動,頻繁插手雙邊領土糾紛,同時借保衛盟友、公海航行自由等名義在中國周邊增加軍事部署。在這一時期,東海與南海領土糾紛成為中國外交的主要沖突點:東海問題源于2004年前后日方對中方“東海油氣開發”的炒作,由于“釣魚島國有化”事件而激化。南海非法占島起源于中國無暇顧及領土維權的“文革”期間,領土糾紛由于《聯合國海洋法》規定的領海基線申報而激化。這些問題的本質是美國國內“中國威脅論”的上升,以及周邊國家對中國經濟崛起的提防。

在這種局勢下,中國首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與美國爭奪話語權,同時以經濟改革為核心,主張加強南南合作。2008年的G20首腦峰會擴大了該論壇的影響力,使得G20日益取代發達國家的G8成為世界經濟議題的主要論壇。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等國際談判中,中國與擁有相似立場的印度等國結成同盟,帶領發展中國家據理力爭,阻止了美國借全球議題向中國施壓的企圖。此外中國還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EME)在國際組織內爭取權利,例如2010年IMF份額及治理方案增加了中、俄、沙特等新興市場國家在機構內、董事會內的話語權。在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中,中國堅持糾紛雙方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基礎上協商解決爭端,反對域外國家通過多邊、第三方渠道干涉談判。由于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了較為密切的經濟聯系,東盟國家沒有形成反對中國的共識,中國與相關國家,包括菲律賓也避免了沖突進一步升級。

總體而言,江、胡兩位領導人貫徹了“韜光養晦”的戰略思想,既堅持了以經濟合作代替意識形態、政治沖突點,也做到了以我為主,有理、有力、有節地反對外國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冷戰結束對中國是巨大的挑戰,在蘇聯解體后,中國作為少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曾在人權問題上與西方直接沖突的國家,可能成為美國的下一個對手;在意識形態不同的情況下,美國試圖炒作“民主臺灣”,打兩岸牌,與宣傳“美臺同盟”的“臺獨分子”遙相呼應。中國在重申底線的基礎上采取相對低調的外交姿態,保持與美國的接觸與合作,為中國的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此后的21世紀里,中國抓住了反恐、全球治理等合作點,延緩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封堵。在奧巴馬的第二任期,以及特朗普時代,美國對華政策和全球形勢均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在繼承鄧小平外交思想的基礎上也需做出創新。

習近平新時代的外交

在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的習近平時代,中國的國際貿易、海外投資與日俱增,特別是與發展中國家經濟聯系日趨緊密。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外交日趨重要,除了關系到直接經濟利益,也是推動國際機制改革的關鍵。調整重心的中國外交有幾個關鍵任務:首先,在國人海外利益與日俱增、地方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中國不能靜待國際市場變好,也不能等待大國提出合作倡議,應主動創造發展機遇,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機遇。其次,在歐美大國民粹情緒高漲、不愿承擔國際責任的情況下,中國需要團結發展中國家,繼續爭取在國際治理體制內的話語權。再次,中國應主動提出倡議,帶領其他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共同發展;在無法推動現有國際體系改革的情況下,中國也需要創造新國際組織,靈活運用現有國際體制和體制外的“雙軌制”外交。最后,中國應和國際社會走出一條互利共贏、和平共處的發展道路,而不能重復美國追求絕對安全、單極霸權、根據與自身關系分配各國國際利益的國際格局。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背景是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美國里根、克林頓、小布什三位美國總統的對華政策都經歷了“低開高走”的局面,而奧巴馬與特朗普兩位總統的對華關系則“高開低走”:奧巴馬在2009年就訪問中國,并提出G2等概念邀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但此后很快開始推進所謂“亞太再平衡”,強調維持美國的優勢地位,并試圖建立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協議(TPP)等組織孤立中國。特朗普在2017年訪問中國,兩國承諾進行積極的經濟合作,但次年特朗普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在這些對華政策反復的背后,是老調重彈、卻日益響亮的“中國威脅論”——中國2010年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2014年購買力平價GDP超過美國,在21世紀的前十年更經歷了一段世界矚目的高速增長,這些都讓美國感到威脅;美國在經濟危機后雖然逐漸恢復,社會卻日益分裂,社會底層、中產階級和精英關于“美國衰落”的不安全感都在上升;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讓期待中國“和平演變”的美國精英感到失望;中國產業升級,部分技術日益進步,對美國跨國公司構成競爭,美國商會不再是對華友好的主要游說力量。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對華政策也受到美國影響: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情況下,日本、澳大利亞與部分東南亞國家成為反華的急先鋒,試圖加強與美國的盟友關系,在特朗普上任后又試圖打造沒有美國參與的防衛同盟;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的印度也將中國當做競爭對手,插手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合作,在邊境問題上向中國發難。歐洲國家則在貿易等問題上與美國一起向中國施壓,在中國入世十五年之際在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上共同發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無法回避經濟體量上升的客觀事實,也無法再像八十年代那樣“韜光養晦”,必須在國際上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封鎖,通過積極的和平發展倡議爭取多數國家,借助美國民粹主義高漲的機遇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習近平時代的核心倡議“一帶一路”,是中國自1840年以來提出的首個以我為主的國際布局,也是上述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貫穿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和平與發展”主題的延伸。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外交仍然包括老的四個部分,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幾個內容,包括維護中國與日俱增的海外利益、提升中國軟實力、參與國際治理。要將這些內容貫穿到一起,必須落實“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是符合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政策,中國的產能在2013年之后出現嚴重過剩,煤電、水電、光伏和基建項目需要海外市場,海外的發展中國家也有巨大的基建需求;此外,一帶一路能夠緩解我國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與此同時,面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布局,一帶一路能夠避免與美國的直接沖突,也能加強南南合作,積累建立國際組織的經驗。一帶一路繼承了“發展”與“和平”兩大主題,兼顧了中國外交的新內容,也提出了不同于美國霸權和新自由主義的、以尊重別國內政為前提的、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的新發展模式。“一帶一路”的具體實施中,有幾點內容與美國主導的經濟援助項目,如馬歇爾計劃不同:首先,一帶一路是開放性的倡議,其他國家自愿加入,而且不設戰略假想敵。其次,中國的倡議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不以意識形態或者安全為附加條件。再次,一帶一路合作不借助貸款附加條件干涉經濟政策,要推廣中國的和平發展模式,就必須具有習主席所說“正確的義利觀”,讓當地社會切實、可持續地受益。最后,一帶一路各國在平等、尊重規則的前提下協商解決爭議。

結語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是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四十年,在這四十年里,中國外交工作者為中國的經濟改革、產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基本實現了中國的和平崛起。鄧小平同志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留下了寶貴的外交指導思想,包括去意識形態化、和平發展優先、多邊自主外交等,這些思想到今天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江澤民主席冷靜處理多次危機,使得中國度過冷戰結束后的外交危機,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胡錦濤、習近平兩位領導人根據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改變,逐漸從“韜光養晦”走向“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外交更加積極主動,將和平發展理念轉化為“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后一帶一路的具體執行中,外交工作者應將改革開放以來的和平與發展理念貫徹下去,在不損害核心利益的基礎上避免沖突,切實打造互利共贏的局面。

(作者簡介: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金君達,美國波士頓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午夜影院|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日韩欧美中文|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亚洲福利网址| 91啪在线|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色婷婷电影网|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99资源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无码在线激情片|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伊人| 欧美色图第一页| 91精品国产一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日韩毛片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99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91无码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性网站|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91视频99| 美女被操91视频| 亚洲一区色|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美女免费黄网站|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日韩a级毛片|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国产丝袜精品| 欧美精品1区2区| 亚洲爱婷婷色69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