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貴 余強萍
【摘要】目前,國內外對營商環境的研究主要包括了營商環境的論述、評價體系、指標和營商環境新的變化。本文根據內容需要,重點介紹企業家對營商環境的感知及其與企業家預期和技術創新意愿之間的作用影響。
【關鍵詞】營商環境 國際營商環境
由于學術界對營商環境的具體概念還未形成具體統一的定義,當前已有的概念往往是從不同角度給出的描述。
我國學者對營商環境的探究不同學者給出的定義差距也不小,本文列舉了幾個標志性的定義,2003年吳建安指出,一個國家的營商環境就是該國家的一個綜合協調系統。并且他在《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環境研究》一文中以營商環境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將營商環境分為經濟因素、制度因素、基礎設施因素與自然因素四個方面。與此同時他指出一個國家的營商環境制國內外企業的運營存在著制約,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規模、企業的長期增長的趨勢、企業資金的來源以及企業的產業構成。
2008年倪鵬飛將營商環境定義為基礎設施等市場硬環境以及政府的服務/政策、行政、稅收體系和司法等軟環境。
2012年,魏下海、董志強等人采用簡易的、的OLS回歸模型分析得出一國的營商環境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衡量標準為人均GDP)呈高度正相關,同時將氣候、地理、歷史經濟條件和經濟政策等可能影響經濟發展的多種因素作為調節變量。另外,他們還將營商環境的影響因素歸納為歷史的、自然的、經濟的、政府的以及地理的影響力,并且指明政府在基礎設施提供、賦稅征收、市場監管、產權保護、金融市場和勞動力的市場運行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產生的較為重要的影響,對營商環境的塑造均造成了重要的影響。
2015年彭文心通過研究總結出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或者國家限制或推動商業活動的法規和法律,她強調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是有利的法律法制和程序簡單且費用較低的監管的結合。在此同時,她還將營商環境因素整理歸納,得出其實營商環境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透明度、法律制度的完善程性以及監管程序的程度復雜性,并且運用回歸方程分析出政府透明度與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長遠的影響。
于婷婷(2011)根據我國在外商投資政策法規方面的新變化、社會環境的新變化以及外商投資市場環境的新變化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我國營商環境的新變化,提出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支柱跟改革開放初期不同,包含了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及區域協調發展。并且由于我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所以營商環境也是處于不斷完善之中。我國對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也更加嚴格,并且不斷地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在(餌loomberg Markets))雜志評比的全球22個新興市場國家中,中國因營商自由度等指標連續三年榮登榜首。同時由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4 201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得益于良好的創新和創業環境,中國內地競爭力排名上升至第28位,在金磚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
通用電氣公司副董事長John Rice談到GE在中國幾十年的投資經歷,他也表示未曾感受到不公平待遇。很多人對中國營商環境的判斷并不基于事實,隨著中國改革地不斷深化,未來會有更多的商機。而貝恩公司大中華區總裁Micheal Thorneman則認為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確實有些艱難,主要體現在投資收益和過去相比減少、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上。
在市場方面,國內企業呼吁市場化改革,這實則是市場優化而非惡化。英國電信發布的一項關于中國市場吸引力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是全球跨國公司最喜歡擴張的三大市場之一。Johansen Lars Jannick表示,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上升,但勞動力素質也有所提高,綜合算下來中國成本優勢大于其他地區。此外,吳港平根據商務部FDI數據證實中國營商環境并沒有變差,2014年上半年,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10973家,增長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3.3億美元,增長2.2%。隨著制度和環境的完善,中國更多的是依靠推進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而非提供優惠政策來維持對外資的吸引。
早起學者們對營商環境的評價多側重于定性分析,即首先確定好營商環境的一個你心愛那個因素范圍,然后進行對比再打分或者評價。后期學者們到引入了量化分析方法環境要素的選取過程中,通過搭建計量經濟模型,采用多元回歸分析來對解釋變量做說明,然后在進行最后的綜合評估。也有學者提出了通過對跨國公司選擇東道國的投資優勢進行問卷調查來研究營商環境,利用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確定營商環境的影響因素。關于營商環境評價的專門研究,國際上始于美國學者彼得·班廷和依西阿·里特法克,兩人于在1968年發表的《國際商業安排的概念構架》(10)一文中提出了評價投資環境的“冷熱圖分析法”。該方法將投資國及投資主體的立場作為出發點,根據眾多環境因素對投資國營商環境進行評價,并由“熱”(投資環境優良)到“冷”(投資環境較差)逐一排序。
美國學者R.B.Stobaugh(1969)提出運用“等級尺度法”來評價營商環境。他從外商股權比率、資本自由度、政治穩定性、貨幣穩定性、對外商的管理程度、當地資金的供應能力、關稅保護的程度等八個方面來評估營商環境。
世界銀行構建了一整套關于各國營商環境的指標衡量體系,當前該評價體系分別從投資者保護力度和監管程序的成本和效率以及產權兩個方向出發,具體包含10項指標:分別是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注冊財產、獲得信賴、投資者保護、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合同執行和辦理破產。
《中國營商環境報告》主要通過在其他幾個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進行的區域營商環境調查,然后根據世界銀行發表《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方法論,選取四個與營商環境相關度較高的執教進行評價:登記物權、開辦企業、強制執行合同、獲取信貸。并且闡述了指標排名越前的營商環境,該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環境對商業運營越有利,也表明政府對企業的制約越高效。
倪鵬飛(2008)還指出地域差異對營商便利程度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沿海城市的營商環境最佳,其中廣州綜合排名最高,中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相對較差。魯桂華(2007)提到了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對營商環境的評價體系,主要從十個方面進行:企業的開辦、申請政府的許可證、雇傭工人、財產登記、獲取信貸、投資者保護、繳款納稅、跨境貿易、履行合同和企業的關閉等。黃育容(2015)基于2012 2015年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構建了營商環境的評價框架,以經濟活動規則的透明化為前提,產權和投資者保護的力度以及監管程序的成本和效率為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得出監管力度與程序的復雜性決定了營商環境的寬松與否。國外關于營商環境的研究主要是世界銀行的調查顯示:良好的營商環境會帶動投資率和GDP增長率分別提高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