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昕蔚
摘要:人工智能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重大進步,并且被迅速應用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其中在法律方面,人工智能產生了一些法律問題,也給法律實踐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本文主要通過這一問題的探究,認識到人工智能對于法學倫理和法治實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人工智能 法律實踐 挑戰
一、人工智能的內涵
人工智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以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為主要基礎所誕生的一種綜合性新型學科[1]。這門學科自誕生以來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自上世紀中期開始,人們期望研究出一種可以代替人類大腦的自動機器,于是人工智能應運而生。雖然學界對于人工智能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說法,綜合來看,人工智能是一種模擬人類智能活動的科學[2]。
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技術改善著人們的生活,促進人們思維觀念的進步;另一方面,技術也影響著人們原本的生活,與傳統觀念相互碰撞。人工智能與法律之間第一次產生交集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于專家機器人的出現,法律專家系統也開始得到嘗試,通過利用專門性的知識來模擬專家作出決斷。人工智能也初步滲透到司法、行政管理等法學領域中,對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都提出了深刻的挑戰。
二、人工智能對法律的挑戰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法律產生了巨大的挑戰,這不僅體現在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人工服務比如取代律師甚至審判人員,還表現在人工智能對法律法規的具體內容以及法律體系產生巨大影響。
(一)人工智能對法律倫理的沖擊
人工智能的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否具有人權?
早在2001年,我國學者張保生教授就從法理學方面對人工智能與法律關系提出了重要的思考[3]。近年來,機器人權利等問題逐漸受到了學界的關注,甘邵平教授認為,機器人不可能擁有與人相同的權利,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從道德上[4]。而梁志文教授則從知識產權法的角度,對人工智能創造物提供了權利保護[5]。
從世界范圍來看,人權的范圍是不斷擴大的。從最初,權利只屬于少數成年男子逐步擴大到婦女、兒童、外族人再到外國人。人權的適用范圍不再拘泥于一個國家,而是形成了一種全球性的運動,后來,對于動物權利也進行了相關的討論。所以,人工智能是否會具有權利仍然很難說。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改變的趨勢,但是人類長時期以來的道德感和傳統理念的束縛,人工智能是否能夠擁有權利還會是一個長期探討的過程。
人工智能出現的目的是代替人類進行繁重作業,而非取代人類。對于機器人是否具有權利仍然是一個社會倫理問題,在法律層面,一旦對機器人賦予了人權,那么隨之而來的機器人的勞動成果歸屬、為機器人伸張權利等問題都將產生,所以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二)人工智能影響著律師行業的發展
律師行業一直被看作具有很強專業性的職業,尤其是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復雜的情況。所以當事人一般在遇到法律問題的時候都會尋求律師的幫助,尤其是對于刑事案件以及相關的知識產權、企業破產等問題,律師費往往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很多案件中,往往需要一個律師團隊的分工協作,以求得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在一個較大的訴訟案件中,往往各種各樣的法律文書、證據、歷史文檔會占據律師大量的時間,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使法律訴訟的成本在不斷降低。過去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夠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且成本極低。例如智能法律機器人小崇,可以自動對案件的基本情況、收費標準、裁判結果等方面進行預測,為群眾預估訴訟風險提供幫助??梢哉f,律師行業的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未來的一種趨勢,這種趨勢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的律師尤其是初級律師面臨失業。
人工智能在專業性和效率性上相較于初級律師和律師助理而言,有著極大的優勢。美國的一家統計公司曾在2015年就人工智能系統是否會取代律師這一問題向美國20所律師事務所進行了調查,大多數人認為人工智能是可以取代律師的,而且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將在五至十年內代替律師助理的工作。律師工作中最為花費時間的就是在海量的文件中來尋找相關證據,一旦人工智能夠勝任這種重復性、初級性的工作,那么初級律師的失業風險將會大幅上升。
(三)人工智能改變了傳統的庭審方式與司法活動
法律不僅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同時還與其他學科具有高度的結合性,法律所涉及到的原則、法理以及諸多的案例,加之大很多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使得司法活動中法律從業者需要具備處理復雜問題的基本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幫助人們處理復雜案件中的法律條文,甚至對案件進行分析。人工智能參與到司法活動中,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同案同判,促進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參與,能夠有效提高我國司法系統的辦公效率。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參與到審判中有利于解決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尤其是對于某些復雜案件,需要法官具有生物、化學、物理等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目前往往是尋求相關專家的幫助,但是不同的專家所提出的意見也存在著差異,人工智能能夠通過海量的數據來應對這種復雜的案件情況。如果過分依賴于人工智能,還是否有必要設置法官呢?案件并不是數字和算法,如果將所有的案件都交給人工智能,則“人情”與“法理”之間的矛盾將會更加劇烈,也難免產生獨裁等問題。
三、應對挑戰的若干對策
(一)加強人工智能在法學方面的專業性
人工智能以大數據為基礎,我國在法律方面對人工智能的研制較晚,但是在相關的案件檢索系統、輔助量刑系統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相關法律系統的研制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要增強在法律信息系統方面人工智能的專業性,尤其是對于一些法學方面的著作和重要思想觀點能夠統一收納到這一系統中。
(二)更加完善地保護個人的隱私和相關數據
人工智能法律系統的應用不可避免地要收錄許多真實案例及裁判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很有可能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為了保護涉案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可以通過匿名出版判決的方式來進行,但是對于公眾的知情權也有所影響。在二者利益的協調上,要遵循公共利益有限的原則,對公共利益有重大影響的,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而在一些信息規制中,要保證公民的個人隱私,尤其在大數據的環境背景下。
(三)注重高精尖人才的規模培養
通過上文的分析來看,人工智能系統的應用,使得初級法律工作者的失業風險大幅增加。這就意味著對于法律人才的培養應當進一步朝著高精尖的方向進行。對于法學教育而言,引進具有計算機方面的人才也是未來法律教育的一個方向,人工智能進入高校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在之后的人才培養中,既要培養扎實的基礎知識,還有對于信息的檢索能力、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力。
四、結語
人工智能是時代無法逆轉的潮流,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的確為我們帶來了諸多的挑戰,從法學理論還是司法實踐都帶來了諸多的影響??茖W技術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要正視它的出現,對于其帶來的挑戰積極提出應對方法。
參考文獻:
[1]林堯瑞,馬少平.人工智能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2]張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張保生.人工智能法律系統的法理學思考[J].法學評論,2001,(05):11-21.
[4]甘紹平.機器人怎么可能擁有權利[J].倫理學研究,2017,(03):126-130.
[5]梁志文.論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保護[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05):156-165.
(作者單位:淄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