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利·伍德沃斯 康斯坦斯·理查茲

圣彼得堡哺育了眾多的文學巨匠:這里不但有“瘋癲”的講故事能手果戈理和“睿智”的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有不朽的“藝術豐碑”——詩人普希金。
“莫斯科乃俄羅斯人民中心之城,而圣彼得堡相對而言是外國的城市,它顯示的是老巴洛克風格,充當的是帝國中心之都。”
——E.特魯別茨科伊公爵
導語
2019年伊始,我們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合作開辟了“海派文化地圖”和“世界文學地圖”兩個欄目,意在為讀者提供本土與多元的文化素材。“世界文學地圖”欄目是基于哈羅德·布魯姆主編的一套有關紐約、巴黎、倫敦、圣彼得堡、都柏林、羅馬的文學地圖叢書,在這里將以人文、科學、歷史、地理的范疇來為大家解讀發生在這些城市的文學軌跡。
冬季的白天短暫又昏暗,夏季的夜晚反倒漫長又亮堂。在圣彼得堡,這樣的現象不勝枚舉。正是這些看似矛盾卻又無比自然的事情可以滋養作家的靈魂和精神。坐落在寬闊的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景致優美,無與倫比,但它的陰冷凄涼卻也能穿透人的身體,凍結人的靈魂。未開發前的圣彼得堡原本是俄羅斯寒冷的北方一塊泥濘荒蕪的沼澤地。經過俄羅斯人幾百年的努力,如今的圣彼得堡以宏偉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建筑而著稱,它們構思精美,猶如藝術大師的畫作;它們色彩斑斕,又如復活節的各式甜品。河流交錯,橋梁縱橫的圣彼得堡還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這些宏偉壯觀的建筑充分體現了彼得大帝的建城理念。他的靈感來自威尼斯、凡爾賽和其他歐洲都市的建筑風格。在18世紀初,為了把圣彼得堡建造成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戶”,彼得大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實行西化政策,引進西方的建筑理念。
作為橫跨歐亞兩大洲的沙俄帝國的首都,當時圣彼得堡的建筑、行政、社會生活甚至語言(法語是宮廷用語)都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極大影響。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它是俄羅斯歐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這帶給圣彼得堡無比的榮耀和尊貴。但是,這里的作家具有地地道道的俄羅斯風格,這里的居民也保留了歷史悠久的俄羅斯文化,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當初建造這座城市的工人的后代。為了變沼澤為城市,彼得大帝把成群成群的外地人趕到這個地方。外來影響和民族文化并行不悖,完全迥異的事物神奇地共存。這賦予圣彼得堡怪誕、神秘的獨特城市氛圍。
彼得堡運河交錯,風光秀麗。河上是千姿百態的橋梁,岸邊是豪華的宮殿和大樓。風景和倒影相互呼應,燈光和陽光糾纏交結。一步一景,景景都光輝燦爛、光芒四射。俄羅斯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陰冷凄涼的冬天,即使是在這些時候,這里的一切也依然散發著永不衰竭的魅力。
彼得堡橋梁縱橫,如網交織。這里共有500座大小不等的橋,既有僅限單人獨行的小橋,也有寬闊如馬路般的多車道大橋。這些橋梁橫跨不同的水域,通達各個名勝古跡,連接各大博物館。冬宮和圣彼得堡戲劇藝術學院、彼得保羅要塞和城市的外圍、安靜的居住區和熱鬧的涅瓦大街之間,都有橋梁相接。
這座俄羅斯的文化之都哺育出一批批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作曲家、藝術家和舞蹈家。如今,城區以內有多達50個博物館。馬林斯基劇院飲譽海內外,它以前就叫馬林斯基劇院,十月革命后改為基洛夫劇院,現在又恢復了原來的名字。冬宮可以和盧浮宮媲美,不相上下。
城區四周的鄉間到處都是宮殿和莊園,因為這里曾是皇室的主要居住區。但是悲劇也會在富麗堂皇的地方上演。當二戰爆發,德國入侵蘇聯時,法西斯軍隊燒殺搶掠,毀壞了許多歷史建筑。就是在這樣的災難里,圣彼得堡永久地失去了葉卡捷琳娜宮的琥珀廳。
20世紀初,孕育了數十年的革命熱潮終于爆發,演變為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運動,顛覆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蘇聯新政府。隨著政權的更替,首都也遷至莫斯科。
圣彼得堡,也就是當時的列寧格勒,在二戰中被德軍包圍900天,盡管敵人的軍隊沒有攻破這座城市,但飽受折磨和蹂瞞。許多居民被凍死、餓死,但它堅持抗戰將近三年,最終成功反擊了德軍的進攻。在蘇聯社會主義統治下的70多年間,圣彼得堡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面貌。這個長達200年的沙皇俄國的首都的各種遺產基本上完整無損。
如今,圣彼得堡的旅游業興旺發達,學術中心和文化之都的美譽也經久不衰,這滋養了它美麗、優雅和高貴的氣質。當6月的白夜來臨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蜂擁而至,參加當地舉行的音樂節和舞蹈節。但是在蘇聯解體之后甚至直到21世紀,圣彼得堡都處于下滑的趨勢。斷壁殘垣的建筑和高低不平的街道都曾目睹了它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巔峰。這一切都讓人覺得圣彼得堡是一位氣度不凡但性情憂郁的貴婦。
幸運的是,圣彼得堡再度迎來了它的輝煌歲月。為了在2003年慶祝它的300年華誕,整座城市裝飾一新。作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故鄉,圣彼得堡揚名世界。新興產業也給它帶來巨額的投資。但是這種繁榮時斷時續,缺乏長期性和持續性。圣彼得堡根本無法趕上莫斯科的投資規模。莫斯科建筑業發展神速,城市的每個角落都矗立著前衛的廣告牌,商場數量眾多、規模宏大。如果說莫斯科是俏皮的時髦女郎,那么圣彼得堡就是端莊的上層貴婦。詩意的環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滋養了她高貴脫俗的不凡氣質。
現在,圣彼得堡不再是俄羅斯的政治中心,但這座超過400萬人口的歷史名城依然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它作為俄羅斯知識之都的地位永遠都不會改變。俄羅斯總統普京一聲令下,就從圣彼得堡的地方政府里挑選了許多文職官員,讓他們到克里姆林宮的國家政府里擔任要職。
盡管這提升了這座城市在聯邦政府內部的政治地位,但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圣彼得堡的人口數量,許多官員的家人都跟隨他們遷居莫斯科。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圣彼得堡人遷居莫斯科。因為在那里,他們可以輕易地找到商業和投資機會。而在安靜偏僻的圣彼得堡,耐心等待是他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此這座坐落在涅瓦河畔的城市,人口在過去十年間急劇下降。
在圣彼得堡的作家,如尼古拉·果戈理、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幽默的米哈伊爾·左琴科的筆下,這座城市是一個潮濕、昏暗、乏味的地方。到處都是低矮的房屋和昏暗的走廊。潮濕的地基似乎具有某種怪異的力量要把彎轉的回廊拉進自己的懷抱,直到整座房屋都散發出凄冷、霉變的味道。甚至人的靈魂也不能幸免于難,常年被這種彌漫在空氣里的味道所包圍的人們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機和活力。
冬季的白天頗為短暫。昏黃的陽光僅僅能照射這座城市短短幾個小時。白天好像還沒有到來就又匆匆離去了。這種形象頻繁出現在成千上萬的文學作品中,似乎是俄羅斯文學無法擺脫、糾纏不清的夢魘。
但是事實上,圣彼得堡還有與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格,比如宏偉的冬宮前面皇宮廣場開闊的風景,涅瓦河匯入芬蘭灣時的宏大氣勢,還有彼得保羅要塞用鵝卵石建造的宏偉宮殿。和它們令人震撼的宏偉風格相比,狹窄的小巷和壓抑的庭院帶給人的不快也就無足輕重了。來到圣彼得堡這座城市,心中必然會涌出最純潔、最美好的情感。這些情感也許不乏自相矛盾之處,但將會永久地留在人們的心中。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