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 吳雋童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陶瓷雕塑是陶瓷藝術門類中的一種,歷史悠久,約始自秦、漢,盛于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石灣窯和景德鎮窯等。一般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制品,需經模印、鑲嵌,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成型過程并經高溫燒成。
李振華2005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獲雕塑與現代陶藝方向碩士學位。瓷為骨,釉為衣。好的瓷雕不僅需要優秀品質的瓷土,更需要華麗的“釉衣”。李振華的瓷雕表面施以色釉。顏色釉有“一曰天工,二為人巧”的說法,其釉色不受人為控制,受燒窯的溫度和氣氛影響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振華專注動物雕塑創作14年,其創作的藝術世界里,動物是人情感、精神與情懷的延續,無論是人的辛勤、善良、忠厚還是兇猛、慵懶,都能在動物世界中找到對應的反映與表達。利用線條的運動性和空間切割性,抓住塑造對象神態,去繁就簡。通過其“動物”作品的材料、工藝和造型,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借此折射的情緒、情趣、意愿和理想。動物雕塑的缺點就是缺乏人文性,大部分動物雕塑多是隱喻或者解剖形體的再現。李振華在塑造雕塑時候更加注重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意象表達,取其神,化其形。不同作品體現出他不同感受,從中我們不僅可以見到他對材料和技法的掌控能力,更在精神層面上領略到他詮釋的生命的含義。
西方雕塑理念以其理性特點進入東方,理性地解剖學思維影響了不少人。李振華此前也是如此,但他如今正以中國寫意畫為突破口,探尋那形之外的意境之美。事實上,李振華并不排斥理性的寫實表現手法,他之前的陶瓷雕塑作品,尤其是生肖瓷雕作品,大多是按比例去盡量寫實,力量之美、姿態之美油然而生,然他卻覺得當中仿似缺少了些什么。在細細品味八大山人、石濤的大寫意中國畫及閱讀歷史人物傳記后李振華沉靜下來,從文字、畫作中感受前輩創作中的情緒表達,去體悟他們的創作思維。李振華意識到按西方雕塑理性解剖思維的創作雖能通過力量之美、線條之美、肌理之美給人強烈地視覺沖擊,卻難以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這或許是西方藝術和東方藝術的區別。他在廣泛學習吸收西方和中國這兩個雕塑體系的觀念和語言精華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國的傳統尚意的美學思想為內核,以傳統浪漫主義、人文主義美學思想為補充,面向當代精神現實,具有獨特個人面貌的雕塑風格。
近期李振華創作了一批高度概括,線條流暢的表現形、神、理、趣的意味,自我的意識正在不斷加強的“城市山水”的瓷雕作品,他以“石”與“鳥”這兩個符號的組合,表達出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中的人對大自然的渴望。創作這系列作品中,他以孔洞形式的組合形成具有空間立體構成概念的“太湖石”,一小雀憩于石上。構成極簡,卻被賦予了無窮的表達,她不僅僅是作者表達城里人向往大自然的渴望,當中的那只鳥兒也傳遞了許多信息,“心情好的人,看到的是鳥兒尋到了一方凈土;心情糟糕的人,看到的或是沒有得到理解的苦悶,或孤獨”。
生肖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現象,已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是農歷(己亥年)豬年,李振華的《豬拱福門》瓷雕的豬是最早的家豬,仍有性情兇暴,善于搏擊特點,這只豬雕塑便含有“勇往直前”之意。將中國傳統雕塑瑞獸的處理手法與物盡其簡,簡極美生的美學理念結合,施以景德鎮高溫窯變色釉,營造出一種神秘古樸厚重的鎮宅瑞獸氣質。
雕塑,意味著日復一日地勞碌和寂寞。生理的消耗、心理極限的考驗以及窗外繽紛世界的誘惑,使多數藝術家對雕塑望而卻步。對于陶瓷雕塑的熱愛與癡迷,已經深入到李振華的每一個細胞中,立足于自然、生活、觀眾的真誠訴求以及創作的真情營構。李振華能堅持,獨自享受著這份寂寞。從寫實到抒情的巨大轉變,極大地豐富了李振華的藝術表現手法,除了生動刻畫動物的形體相貌等特征外,他還將自己對中國社會的時代性和人文關懷貫注其中,并借助動物的千姿百態來表達出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悟。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