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諾
摘要:隨著社會生活發展變快,越來越多的案件更加明顯地體現出的法律與情理的沖突。近日的熱門電影《我不是藥神》就反映出了這樣一種矛盾,與此同時,它也引起了我們對于法律與情理二者關系的深思。本文擬闡述法律和情理的矛盾及沖突,分析其沖突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處理的具體辦法。
關鍵詞:法律 清理 沖突
一、法律和情理的沖突
(一)法律的概述
法律,是指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和普通法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且國家確立的立法機關制定行為準則,并由司法機關為主的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用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社會規范。
(二)情理的概述
廣義上情理表示人情與道理,也表明一個人的情緒及思慮。在《明清判牘》中,“情理”的“情”字,有感情、性情、人情世故和案情四個義項;而“理”字,除了事物之理外還包括人倫道理。故在法律范疇上情理的涵義應為案情和事理,同時包含法律和事實兩個方面。
(三)法律和情理二者的沖突
1.道德情理思想的滯后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人格和思維便具有強烈的“中庸風德”,久而久之便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以人情倫理關系為紐帶的文化規則。法律的誕生自比人之情理誕生要晚許多。正是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逐漸提高,生活中種種矛盾糾紛愈發分明尖銳,而那些不成文的規定便因不具有統一性和強制性在解決糾紛時尤為困難,再加之一些嚴重問題早已超出了人們情理所能接受的范圍,法律才作為穩定社會秩序的最低衡量準則應運而生,與情理血脈相成。
自改革開放以來,法治便是中國長久追求的目標。然而,封建人治統治被推翻不過百余年,延續千年的傳統作風豈能一朝一夕即被剔除。例如在我國的傳統道德情理觀中,向來是重利輕義的,片面孤立的將義與利之間的選擇作為衡量人的重要尺度,然而在現代法律體系中,明確規定人的合法利益是收到保護的,這便很明顯地看出傳統的情理觀念與法律存在一定出入。由此可以判斷出,因為社會意識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未必與社會的存在發展同步,才導致了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雖是由人的情理產生,但又與之存在矛盾和沖突的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情理基礎上的人治傳統殘余,會對現代社會的法治起到極大的破壞作用。
2.法律和情理的重疊
法律和情理的重疊,是指某一在情理上情有可原的行為,卻因種種原因被法律所限制。也即人們常說的“做事合乎情理但違反法律”。由于法律和情理是支撐社會生活的兩條支線,加上法律可以說是一定程度上誕生于情理之中,也就注定了法律和情理這兩條線不能獨立進行,所以二者的重疊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更多的情況下,二者重疊的地方是矛盾的。
二、法律和情理的沖突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充分考慮法律和情理的矛盾之處,能使司法裁判更為合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不能片面地偏向某一方。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受到法律的嚴明制裁確有必要,但若該行為在違法的同時又存在合乎情理之處,甚至如陸勇走私“假藥”的行為一樣給社會上某個群體帶來了益處,則在對其進行裁判時應將體現的情理納入考慮范圍內。這樣其既承受了違法應受的處罰,同時又因考慮情理而不至于讓最終判決因割離法和情而顯得過于冷酷不當,最終使得這一類型的行為得到最為合適的制裁,讓法律更好地以“情和理”服人。
(二)消極影響
過分講究情理會導致判決的偏向甚至是失誤。眾所周知,群眾的主觀情緒極其容易被煽動,尤其是在缺乏對事情原委全面了解的情況下,便容易將重心置于自己最為關注的地方,假想自己被置于受害者的地位,便更會覺得犯罪者罪不容誅。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法律的使命是尋求客觀、公正、合理的處理結果,主觀情緒過重便會產生消極影響。
1.對民眾的消極影響
主觀情緒過重可能導致民眾因強烈主觀情緒的推動而忽視了理性思考。與“跟風”類似,當周圍所有的人都在堅持“某人有罪,而且罪該萬死”的觀點時,即使自己并不清楚事件原委也并無自身看法,也極有可能下意識地認為“眾人之觀點便是真相”的刻板印象,從而影響自己的獨立思考。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片面、盲從地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輿論的浪潮也因此越來越猛烈。
2.對審判者的消極影響
其次,還可能會影響審判者的裁判。藥家鑫的死大快人心,但其所作所為是否與這樣的判決相適應?審判者又為何會作出這樣的判決呢?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其被社會輿論帶偏了思路。我國人口基數之大,當大眾持有相同的看法時,該看法本身的正誤與否或是偏激與否就便不再重要,因為數量便具有壓倒性優勢。若有人站出來指責,則宛如岸邊的礁石,不僅不能阻擋浪潮,反而使之拍打愈加猛烈。審判者作為有情感的人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社會范圍內情理的作用又如此之大,故而有可能導致審判者判決的失誤。
三、法律和情理沖突時的處理
由法律和情理本身性質的差別決定,二者存在沖突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司法過程中有些裁決因為未考慮清楚情理,一味按照法規決定,會給人感覺法律的冷酷和無情。但事實上,法律和情理的關系也并非不可調和,著重健全立法和司法體系,對于二者的權衡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一)立法時蘊情合法
近年來我國一直強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司法判決的源頭也就來自于“立法”。想要從源頭上協調好法律和情理之間的矛盾,就必定要讓相關法律系統更加完善,也就是在立法時就應當盡可能的做到“蘊情”并且要“合法”。如果在立法時對于法律和情理的考慮就有失偏頗,那在執法及司法時則更是難以得當。
(二)司法時情法平衡
在司法時將法律和情理結合起來考慮,還應注意一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考慮情理上的公私之分
在考慮違法者犯罪時,除了要考慮合情合法與否之外,還應在情理上區分其“為公”或是“為私”。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中提到這樣一句話,“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顯然一定程度上合情但絕不合法,并且這種方法是出于“私利”。另一種出于“公利”而犯法則在另一方面產生出與“為私”全然不同的社會影響。
在于歡一案中,于歡因不忍債主對其母親的侮辱行為而致其死亡,在情理一方完全可以理解,但究其根源終究還是違法,并且算是出于私情。走私假藥的陸勇一案中,陸勇出于對社會廣大無法長期支付藥品費用病人的同情,在明知違法的情況下也依舊選擇了走私,同樣是合情不合法,但其做法惠及的百姓居多,而且也的確是反映出了我國在某些方面體制機制的不完善,所以他雖然是要受到制裁,但還是屬于“為公利”犯罪。雖然這兩類的違法行為都在法律的壓制下得到制裁,也都因情理方的合理而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減刑,但由于這二種本質目的不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不同,故在司法裁決時應加以區別對待。
2.應始終堅守現代法治精神
社會生活的絕大部分由人構成,人的主觀感情決定了在許多情況下公正理性處事并不容易。這便更加要求人們不能完全被情理支配頭腦,而要堅守現代法治精神,應公正、客觀地看待案件。案件中涉及的利益往往錯綜復雜,情理觀念過重導致的偏向某一方會導致忽略對另一方正當利益的保護。如前文中提到的藥家鑫一案,因為輿論的導向作用過于強大,導致裁決時忽略了藥家鑫在法律上的合法利益。
法律和情理的矛盾產生于社會生活,也必定能在社會生活中的到最大程度的緩解。法律如果完全脫離了情理,則枯燥生硬,不能使人民信服,也不能在維系社會發展中起到應有之義。而情理若超越法律框架,則會使得社會因主觀感情而混亂,有違“情理”的初衷。鑒于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只有將二者相結合,在立法和司法兩面加強引導,法律和情理之間的矛盾會逐漸不那么尖銳和不可調和,才能使法律和情理能最大限度的服務于人民。
參考文獻:
[1]佘大偉.法律案件中的法理和情理分析[J].商,2016,(24):260.
[2]王琳娜.論司法審判中情理與法理的協調問題[J].法制博覽,2018,(18).
[3]譚海慧.“復旦投毒案”的法理和情理分析[D].吉林大學,2015.
(作者單位: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