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潤民
摘要:本文嘗試著從中日近代海軍建設各個方面的不同與差異來探究甲午海戰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重要一環就是甲午海戰,這場關鍵的戰爭反映了中日近代海軍建設在指導思想、戰略軍備、海軍后勤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和差異。正是這些不同和差異最終導致了清軍的節節失利,最終導致了甲午海戰中國的戰敗。
關鍵詞:甲午海戰 北洋水師 近代海軍建設 海防意識
中日甲午戰爭對近代中國造成了深遠影響,它使中國的國際地位驟然下降,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了中國的近代化發展。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本文將通過研究甲午海戰的背后中日近代海軍建設的不同來探究中國戰敗的原因。
一、中日近代海軍建設指導思想的不同
(一)中日海防意識的不同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清政府眼界狹隘,一直以來都以“天朝上國”自居,沒有充分重視海防。自從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才逐漸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主持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具有先見之明,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在鴉片戰爭前被懦弱無能的道光帝革職,其加固海防、加強海軍建設的建議也未得到重視。同時期的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編著了海國圖志,該書出版后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反而在日本出版后流行了起來,為明治維新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減輕了改革路途中的阻力。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在大力發展近代海軍艦隊的同時,注重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海軍理論和思想。馬漢的名著《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在1890年出書不久,便被日方翻譯后出版。日本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海上戰略的指導思想,非常重視海權范圍的擴張。因此,日本發起了甲午海戰是為了擴大領海權,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
(二)中日海軍發展的認知層面不同
在戰爭逐漸近代化、技術化的時代,想要單純依靠將士的勇猛和武器及人員在數量上的優勢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是遠遠不夠的。對于近代海軍的建設,清軍只關注了新式武器的更新,沒有重視編制體系、戰略戰術和指揮系統等更深層面的學習和研究。因而,洋務運動只認識到“取其長處”的器物層面,正如李鴻章所言:“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奪魄”[1]。由此可見,李鴻章對于近代海軍的建設只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看到西方的海軍建設已經具有完備的戰略體系和指導思想,甚至盲目地樂觀與自信。同時,作為清政府用來培養人才的船政學堂,也只是培養高級造船及航海人才等,而非指揮戰爭的軍事人才。此外,清政府在構建海軍政令機構缺乏統一的戰備系統,各個部門權力分散,整個海軍部門內部紛爭不斷,在形式上已經支離破碎,無法真正地實現統一而有效地管轄和訓練海軍。
相反,早在1884年2月,日本政府就派出了以大山巖為首的軍事觀察團到西方觀摩學習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此外,日本在1886年3月18日成立了陸海軍聯合參謀本部。1893年,日本政府撤銷了陸海軍聯合參謀本部,接著成立了更加獨立的海軍軍令部,專門負責近代日本海軍的建設。同時在海軍建設的思想綱領方面,日本在1894年5月19日,又制定了《大本營條例》,軍隊嚴格按照這個條例,實行統一指揮,逐漸實現了日本近代海軍建設上的軍事獨裁局面,這大大提高了行政的效率。此外,日本于1870年創辦海軍兵學寮,后改稱為海軍兵學校,該學校所培育的課程內容繁多,范圍較廣,學員們訓練十分嚴格,為后來海軍的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和人才基礎。
二、中日近代海軍建設戰略軍備的不同
(一)中日在購艦上存在不同
清政府于1875年至1878年期間,總共訂購了15艘蚊炮船。所謂蚊炮船,其特點是噸位小、航速慢,適合近海作戰,但清政府卻在如此小型的跑船上,裝備了用來遠距離擊穿敵軍的鐵甲巨艦的大口徑的主炮。然而在實戰中,蚊炮船并沒有能力發揮口徑主炮的威力。這反映了清政府對海軍戰略軍備知識和炮艦技術極其匱乏。1879年12月,李鴻章訂購了兩艘撞擊巡洋艦,分別命名為“超勇”、“揚威”作為對蚊炮船的補充。這兩艘撞擊巡洋艦只是一種實驗性的軍艦,因此它們存在著很大的缺陷。與清政府相反,同時期的日本則購置了“金剛”、“扶桑”和“比睿”等二等鐵甲艦,這種軍艦堅實牢固,活力兇猛,大大增強了其海軍裝備的實力。隨后日本又訂購了實用性較高的多艘軍艦,構成了日本近代海軍的精銳艦隊。這些措施使日本海軍在軍艦購置和建設方面取得了絕對的優勢。
1880年和1881年,李鴻章分別購置了排水量超過7000噸的鐵甲艦“定遠”與“鎮遠”。此后,他又購置了三艘穹甲巡洋艦和兩艘裝甲巡洋艦,組建成了一個以“定、鎮”為主的編隊,這個編隊雖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在戰略戰術方面尚有待于提高。之后,清政府于1888年起便暫停了軍艦購買和武器更新,使得北洋水師進入了暫停發展甚至衰敗的狀態,最終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大大超過,這就使得甲午海戰一開始,清政府就處于了一個劣勢的地位。
(二)中日海軍武器裝備上的差異
將黃海大東溝海戰中的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進行對比,在裝備的大口徑火炮數量方面,中日相差不大,但在裝備的速射炮數量方面,日本占絕對性的優勢。北洋海軍某官員曾回憶道“數年以來,我軍未嘗購外洋兵械。現有船炮,比敵遲鈍。我開巨炮一,敵可施快炮五……是兩軍相對,而彼進退自如”,“外洋之艦日新月異……我軍變換陣勢尚未完竣,已被其所圍。雖有奪天之巧,亦難插翅而飛也”[2]。此外,在艦隊的機動性上,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差距很大:首先,北洋水師艦隊的平均航速要遠遠低于日本聯合艦隊;再次,加上北洋水師的大部分軍艦已經老化,火炮發射的速度較慢。這兩大差距使日軍艦隊的優勢進一步增大。
北洋水師的彈藥不僅數量較少,而且質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1891年3月,丁汝昌因為定、鎮兩艦所領的305毫米炮彈銅箍太大,不能合用而致函劉含芳,要求“代為刮削”[3]。藥存在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到北洋水師的實力,還進一步加劇了中日艦隊的火力差距。在大東溝海戰時國產的短倍徑開花彈大多命中后沒有成功爆炸,而威力較大的長倍徑開花彈則依賴進口,一旦用完就只能從外國再次引進,一旦開戰是來不及的補給的。此外,北洋水師的開花彈配備的是黑火藥,火藥燃燒后會產生大量煙霧,一方面使得艦隊更容易暴露,另一方面容易遮擋北洋水師的視線,從而影響觀測敵軍軍艦準確性,難以判斷敵軍的具體方位和動向。然而,日本聯合艦隊在海戰前后均擁有充裕的彈藥儲備,他們使用的是棉火藥,爆炸后不會產生彌漫的煙霧,因而能夠清晰地明辨敵軍艦隊的方位和動向,這本身也使得聯合艦隊相對較難發現。此外,日本在1891年日本軍備技術研究專家成功配置成功了下瀨火藥,大大提高了其彈藥的威力。1893年日本海軍決定采用這種高性能的下瀨火藥,這就進一步提高了日本海軍炮彈的威力。盡管在大東溝海戰時北洋水師的命中率要高于日本,但始終未能擊沉敵艦一艘,這足以見得北洋水師軍備武器的拙劣以及敵艦的精良牢靠。
三、結語
甲午海戰中國失敗,敗在整個國家體制所引起的近代海軍建設的種種弊端,諸如清軍海防意識薄弱、指導思想落后、管理混亂、后勤效率很低、彈藥不足且質量低下等等。于是,中日近代海軍建設的不同和差異成為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給我們當代中國海軍建設提供了深刻的經驗與教訓。強國先強軍,進行現代化的軍隊建設是一個國家的屹立于世界政治經濟舞臺的基本前提。
參考文獻:
[1]顧廷龍,戴逸.李鴻章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20.
[2]孫建軍.北洋海軍官兵回憶輯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51-55.
[3]丁汝昌.戚俊杰,王記華編校.丁汝昌集[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151.
(作者單位: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