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剛 詹傲 陳舒 張孝禮 張召 張道寶 雷波 羅成軍 文偉 鄭念東
【摘 要】
目的:探究微創血腫穿刺手術與傳統開顱清除術在治療老年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性抽出本院收治的老年腦出血患者80例,將這80例80例老年腦出血患者采用數字分配法,均分為對照組(傳統開顱清除術)和觀察組(微創血腫穿刺術),每組病例數各為40例,對比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P<0.05。結論:微創血腫穿刺術有助于減少老年腦出血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質量及神經功能。
【關鍵詞】微創血腫穿刺術;傳統開顱清除術;老年腦出血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raniotom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u Honggang, Zhan ao, Chen Shu, Zhang Xiaoli, Zhang Zhao, Zhang Daobao, Lei Bo, Luo Chengjun, Wen Wei, correspondence author: Zheng Niandong
Leshan People's Hospit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enter, Leshan 614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ran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80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craniotomy) and observation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puncture).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ata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centesis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ortality ,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puncture; traditional craniotomy; senil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039-01
近年來,我國社會不斷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這些疾病的存在導致腦血管疾病發生率顯著增加[1]。其中,腦出血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病情危及、發展不受控制、病死率、致殘率較高的特點,嚴重危害到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2]。目前,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提高老年腦出血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傳統開顱清除術對患者的傷害性較大,不僅創傷面積交廣,而且容易對患者的預后康復效果造成極大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手術治療效果不同,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值得臨床上不斷探討[3]。隨著微創手術不斷的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微創手術以其高效性、低創性被廣大患者所接受。此次研究主要針對不同的手術治療對改善老年腦出血患者病情的應用效果,針對本院在2017年到2018年間收治的80例老年腦出血患者展開研究,分析微創血腫穿刺術和傳統開顱清除術在其治療中的應用效果,以下是具體內容。
1 資料、方法
1.1 病例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腦出血患者進行研究,隨機抽選出80例,采用數字量分配法均分為2組:對照組、觀察組(病例數各組均為40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傳統開顱清除術,觀察組給予微創血腫穿刺術。所有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此次研究結果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同,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數為22例、女性患者病例數為18例,年齡區間在61歲到73歲之間,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8.6±3.4歲,出血量為34-46ml,平均出血量為40.9±3.4ml,基底節出血患者18例,幕下出血患者12例,腦葉出血患者10例;
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為23、17例;年齡范圍上限值:76歲,下限值62歲,年齡平均值(68.9±3.5)歲,患者出血量范圍:35-47ml,平均出血量為:40.8±3.5ml,基底節出血患者17例、幕下出血患者13例、腦葉出現患者10例。
比較上述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性較小: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老年腦出血患者實施傳統開顱清除手術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全麻,結束麻醉以后,通過影像學檢查(CT、MRI)確定腦出血患者的病變部位。做一馬蹄形手術切口,行骨瓣開顱手術,手術路徑盡量選擇非功能區,減少手術創傷。開顱后,抵達到腦出血部位,在直視情況下,吸出患者60%-75%的血腫,注意吸出血腫而不要破壞周圍血腫壁,防止患者手術過程中發生活動性出血。一旦患者出現活動性出血,則需要采用電凝刀進行止血,在確認無誤以后放置引流管,手術完成。
觀察組老年腦出血患者中,實施微創血腫穿刺手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為: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在完成麻醉以后,通過CT以及MRI檢查患者腦出血位置,采用YL-1型穿刺針,直接放置在血腫中心,使用2.5ml的注射器,抽吸出血腫。整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動作輕柔緩慢,注意減少患者對腦部功能造成傷害。當患者血腫量超過50ml以后,需要建立2個穿刺點,當注射器抽吸4-6次以后(10-15ml),則常規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手術相關情況: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腦內血腫清除率、術后ICU住院時間等。并采用NHISS(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以及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分,評價2組老年腦出血患者術后預后康復情況,采用SF-36調查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
GOS評分標準為:1-5分,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狀態、3分表示重度殘疾、4分表示輕度殘疾、5分表示恢復情況良好。
SF-36評分標準:主要針對患者的8個維度進行評價,各個維度分值范圍為0-3分,總分為24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計入總分的形式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將2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情況、NHISS、GOS、SF-36評分均作為計量資料,使用(X)均數±(S)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當數據對比存在p<0.05時,為兩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各項數據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NHISS、GOS、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老年腦出血患者實施微創手術治療后,其NIHSS、GOS、SF-36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內容見比1)。
2.2 2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情況進行比較 其中,觀察組老年腦出血患者手術中出血量為52.42±10.93(ml),對照組老年腦出血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14.55±13.97(ml),將2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進行對比:t=57.8091 P=0.0000。對照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10±0.83(h),顯著大于對照組老年腦出血患者的手術時間:1.21±0.52(h),組間數據經統計學軟件對比:t=5.7470 P=0.0000。觀察組患者ICU住院時間為:7.26±1.42(d),和對照組患者的13.05±3.02(d)進行對比,組間數據存在鮮明的統計學差異:t=10.9730 P=0.0000。
3 討論
腦出血作為當前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是中老年患者好發病。目前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基數不斷的增加,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顯著升高[4]。該疾病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傷害,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礙,致使患者術后出現嚴重的并發癥,預后不佳的關鍵危險征象,因為心率上升可引起身體耗氧量提升、心室舒張期時限縮短。所以,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療期間著力降低心率、規避心肌耗氧量、延長心室舒張期及充盈度,確保患者心肌細胞獲得有效滋養十分關鍵。目前,臨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首選β受體阻滯劑藥物,以β受體阻滯劑抑制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防止兒茶酚胺的心肌毒性作用,從而達到減緩患者心率、保護心臟的目標[4]。本研究2組患者治療選用的美托洛爾藥物,即為一類β1受體拮抗,其藥物無內在擬交感活性,對于心臟存在較高的選擇性作用,能夠有效拮抗β1-受體,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及起搏電流,從而良好改善患者的心衰癥狀。當然,針對美托洛爾藥物使用方面,同樣存在一定的應用局限,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且若想要達到理想療效水平還需提高藥物使用劑量,這對于部分藥物反應敏感人群而言,則存在一定的應用不足[5]。
目前,臨床面對β1受體阻滯劑類藥物治療慢性心衰患者的局限因素,開始嘗試從中醫治療角度尋求突破,試圖削弱西藥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從中醫學層面來講,慢性心衰癥候屬陽氣虛乏、血瘀水停證,脈絡瘀阻導致的血運無力、心氣虛弱乃為病機,針對患者治療當以活血通絡、益氣溫陽、利水消腫為原則。本研究觀察組41例患者治療選用的芪藶強心膠囊,是目前心血管系統疾病治療的常用處方藥物,藥物成分是由紅花、黃芪、丹參、陳皮、人參、桂枝等構成,主要藥理作用即提升患者心肌收縮能力、血輸出量、腎血流量,降低心臟指數及心室壁厚度,規避心室重構同時,達到慢性心衰癥狀緩解目的。且芪藶強心膠囊作為一類中成藥,藥物成分可有效抑制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炎癥因子所致的心肌細胞損傷,對患者心功能做出有效強化[6]。基于芪藶強心膠囊藥物治療慢性心衰的良好價值,目前也被現代臨床廣泛結合美托洛爾藥物一并應用,依據二類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了較高的治療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4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經聯合方案治療后,BNP、HR、LVEF等指標改善水平,均明顯優于同期對照組41例患者(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也明顯較高;由此,進一步表明了慢性心衰患者采用美托洛爾聯合芪藶強心膠囊藥物方案治療的價值,具有確切的療效水平,能夠有效強化患者心功能同時,提升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值得臨床綜合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屈巧芳,張國紅.芪藶強心膠囊與西藥聯用治療心衰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75):14773-14774.
[2] 孫旭杜.觀察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慢性心衰的療效[J].飲食保健,2018,5(32):62.
[3] 陳亞青,劉丹,陳亞靜等.芪藶強心膠囊聯合通心絡膠囊治療擴張型心肌病心衰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3):332-335.
[4] 葉垣.芪藶強心膠囊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衰39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14):85-87.
[5] 邢智敏.慢性心衰患者采用依伐布雷定聯合美托洛爾的臨床療效[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9):112-114.
[6] 全振華,艾民,金娟等.芪藶強心膠囊對慢性心衰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16,44(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