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鳳蓮
【摘 要】
目的:探討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研究時間:2017.3-2018.8,觀察組:50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對照組:50名健康體檢兒童,測定兩組兒童的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回顧分析上述指標情況。結果:觀察組超敏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計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超敏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計數水平明顯下降,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臨床診斷以及預后評價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作為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臨床診斷價值
Analysis of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routine in pediatric pneumonia myelogenous infe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routine in pediatric pneumonia. Methods: Study time: 2017: 3-2018.8,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Control group: 50 children examined for health, the determination of hyper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 and blood routine in two groups of children, the change of the above index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number of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s and white blood cel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ata analysi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level of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treatment. The data analysi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routin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Key words: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Blood routine;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中圖分類號】 R19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047-01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在兒科疾病中較為常見,其病原菌主要為支原體。如果患兒不能夠及時得到規范治療,隨病情發展可對患兒造成更大傷害,比如:引發心肌炎、腦膜炎等。早期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是確定治療方案的前提。血常規作為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診斷指標,但是臨床文獻報道指出,單一血常規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存在漏診情況,造成患兒病情的延誤[1]。基于此,為進一步提高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準確率,及時準確對患者實施治療,進而改善患者預后。本文結合我院2017.3-2018.8期間收治的50例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探討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2017.3-2018.8,觀察組:50例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對照組:50名健康體檢兒童,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6個月—9歲,平均年齡(6.24±1.05)歲;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8個月—10歲,平均年齡(6.31±1.10)歲。觀察組患兒結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明確診斷。兩組兒童中均不包括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呼吸系統疾病。觀察組、對照組兒童性別、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數據分析中的可比性要求。
1.2 方法
對觀察組患兒治療前、治療后以及對照組兒童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實施檢測,于兩組兒童清晨空腹條件下抽取靜脈血液,約2ml,常規抗凝以及離心處理,離心處理后選取上層液體,使用相關儀器完成檢測,其中超敏C反應蛋白使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與配套試劑完成檢測;血常規檢測使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型號為XFA6100A,所有兒童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等檢測由同一人完成。
觀察組患兒在檢測完成后及時接受規范治療,在患兒出院時再次完成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1)觀察組與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2)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由專人負責數據分析,本研究中檢測結果均為計量資料,表示為“x±s”,差異性采用t檢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的檢驗標準:P<0.05。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對比
觀察組:超敏C反應蛋白(8.63±2.69)mg/ml,白細胞計數為(9.52±3.71)×109/L。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1.98±0.87)mg/ml,白細胞計數為(8.73±2.69)×109/L,數據分析后t=16.632/4.953,P<0.05,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
2.2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超敏C反應蛋白(8.63±2.69)mg/ml,白細胞計數為(9.52±3.71)×109/L;觀察組治療后:超敏C反應蛋白(2.04±1.16)mg/ml,白細胞計數為(8.53±3.69)×109/L,數據分析后t=15.906/5.458,P<0.05,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與對照組在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指標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較為常見,文獻報道指出小兒肺炎中有10.00%—20.00%為支原體肺炎感染[2]。兒童與成人相比,其各項組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自身免疫力較低,容易遭受各類病原菌的侵襲,從而引發相關疾病。
當前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方面可采用的方法較多,比如CT診斷、實驗室檢查診斷等,實際應用中考慮到CT檢查對兒童可能產生輻射,而且CT檢查需要有相關的設備,在部分基層醫院無法開展,相對而言,實驗室指標檢查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具有明顯優勢,比如操作簡單,基層鄉鎮醫院可完成操作等。
小兒肺炎質支原體檢查中,血常規屬于最常規的檢查項目,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檢測最為常見。白細胞在人體具有抗炎癥、抗感染的功能。正常情況下,人體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白細胞計數基本穩定,且處于一定范圍內。當人體出現感染性疾病后,體內白細胞計數會發生明顯改變,因而通過白細胞計數的檢測可作為感染的重要診斷指標。白細胞計數在小兒支原體肺炎診斷中也有相關的報道,實際診斷中考慮到患兒年齡、個體差異、環境因素等均可能造成白細胞計數出現異常,影響到實際檢查結果可靠性,部分患兒通過白細胞計數檢查顯示無異常,但是卻有典型的小兒肺炎支原體臨床癥狀與典型CT影像表現,因而單純的白細胞計數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方面的特異性與靈敏度一般[3]。鑒于白細胞計數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的局限性,臨床嘗試使用新的感染性指標進行評價。
隨著現代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超敏感檢測方法在臨床相關實驗室指標檢查中得到了中重要應用。結合當前臨床研究,超敏C反應蛋白在較多疾病診斷與篩查中得到了重要應用,比如:冠心病、周圍血管栓塞、中風等。人體在超敏C反應蛋白持續升高的情況下預示著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疾病或者慢性炎癥性疾病。與此同時,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水平與炎癥的發生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存在相關性。超敏C反應蛋白還能夠用于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的有效鑒別與診斷,當人體出現病毒感染后,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水平基本穩定,但是在出現細菌感染后,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會出現顯著提高[4]。結合上述相關研究與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診斷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中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患兒實施血常規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并與健康兒童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實施對比,研究顯示,小兒肺炎支原體患兒其白細胞計數異常升高,超敏C反應蛋白異常升高,與健康兒童在上述指標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提示可通過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進行小兒肺炎支原體評價。小兒肺炎支原體患兒經過治療,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水平明顯下降,進一步證實了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與預后評價方面的應用價值。
李偉華學者將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用于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研究認為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對應的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高于健康兒童[5]。邢梅芳學者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實施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變化的檢測,研究認為感染組較健康兒童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偏高,同時白細胞計數水平升高[6]。張林學者分析了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研究認為超敏C反應蛋白較白細胞計數對小兒肺炎支原體的診斷準確率更高,同時超敏C反應蛋白變化與患兒臨床癥狀、體征變化具有較好的相關性[7]。上述研究均證實了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在小兒肺炎支原體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與本文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臨床診斷以及預后評價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作為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姜友珍,李爽,侯德風,等.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在ICU醫院獲得性細菌性肺炎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檢驗醫學,2016,31(06):453-457.
[2] 馬清峰,熊亮.細菌性肺炎患者血清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分析[J].微循環學雜志,2015,25(02):41-43.
[3] 馮玉梅,李思穎.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測的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33):123-124.
[4] 孫璀.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測的應用價值評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07):21-22.
[5] 李偉華.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用于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的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88):75-76.
[6] 邢梅芳.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變化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1):57-60.
[7] 張林.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10):84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