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
【摘 要】
目的:觀察臨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應用鼻內鏡手術的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9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本組患者均予以鼻內鏡手術方式的治療,并對其臨床療效予以探討分析。結果:本組患者經治療,其中包括:顯效為63.54%、有效為33.33%、無效為3.13%,其總有效率為96.87%,同時無其它并發癥的發生現象。結論:關于臨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以鼻內鏡手術的應用治療其療效顯著,在術中不僅可獲得較為清楚的視野,同時有助于對病灶的徹底清除,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056-01
作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的一種病癥,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具有病程長、反復性強與不易根治等特征,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隨著當前醫療技術的發展,對于相關解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等發展背景下,鼻內鏡手術方式臨床的應用受到相關醫學界專家的重視,由于在對鼻道竇口復合性病變的清除方面,該種手術方式治療具有顯著的作用,同時還可保障竇腔通氣與引流的通暢性。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9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本組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3例,年齡為13-64歲、平均為(37.85±10.64)歲,病程為1-16年、平均為(8.25±3.75)年。同時本組患者主要以反復性頭痛、鼻塞、嗅覺障礙及流涕等臨床表現癥狀,并予以常規的藥物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在術前對本組患者予以CT的掃描檢查,其中包括:合并鼻中隔偏曲25例、合并下鼻甲肥大33例、合并的泡狀中鼻甲3例與鉤突增生35例;并依據海口標準降低分型分期為:Ⅱ型中14例1期、41例2期與29例3期,以及12例Ⅲ型[1-2]。
1.2 方法
首先以10mg的地西泮針在術前30min對患者進行肌肉注射,以及采用相應抗生素進行靜脈的輸注,對其中88例患者以氣管插管進行全身的麻醉,另有8例患者則以局部浸潤麻醉與鼻腔粘膜表面的麻醉。主要以采用由德國Storz生產的鼻內鏡及相應配套成像軟件對患者進行手術的治療,同時依據患者術前采用CT所檢查出的合并癥狀,運用鼻內鏡的觀察下徹底切除息肉。以Messer--klinger術對于鉤突進行剝離以及切除后再將開口的鉤突末端組織進行徹底切除[3]。以患者上頜竇開口在開放的狀態下,若同時具有竇口黏膜水腫、粘連或息肉的狀況發生,則可將竇口予以適當的擴大后再清理篩泡額隱窩,并以徹底清除相應的病變組織,從而使額竇與篩竇開放后導致篩竇間隔以及黏膜得以保留,同時還應注意手術期間要以保證切除的銳性,從而避免牽拉現象的發生。
若是在術前就檢查得知患者的鼻腔解剖結構發生變異,則應將術中對其的矯正考慮在手術的范圍內。例如,對于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10例同時進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其他由于輕度偏曲未做處理。而對于鼻甲肥大的患者,則應將部分鼻甲的切除、消融或下鼻甲骨折外移考慮在手術范圍內,通常主要會將中鼻甲予以保留,并進行相應的成形手術。在完成手術操作后,應對患者的鼻腔及竇腔內的血液或分泌物進行全面的清理,在采用膨脹海綿將鼻腔填充,依據患者恢復狀況在術后1-2d內取出。另外以常規廣譜性抗生素的應用以有效預防感染的癥狀發生或對其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并以鼻腔類固醇激素噴鼻及生理鹽水對其鼻腔進行沖洗,以防止粘連現象的發生。同時在患者出院時囑咐應定期進行復診。
1.3 觀察指標
觀察本組患者臨床療效的評定指標包括:顯效是指患者癥狀徹底改善,并無鼻息肉復發的現象;有效是指患者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其鼻息肉復發的現象得以有效的控制;無效則是指患者的癥狀表現及息肉現象的發生并無明顯的改變。
2 結果
本組患者經治療,其中包括:61例(63.54%)顯效、32例(33.33%)有效與3例(3.13%)無效,其總有效率為93例(96.87%),同時無其它并發癥的發生現象。
3 討論
由于目前關于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的發病機制尚未有明確的界定,其主要是受到各方面及多步驟因素的綜合性發展病程。但其具備鼻腔與鼻竇解剖結構的特征,炎性的病變可影響鼻竇纖毛的清潔功能,使鼻竇引流受阻而造成常規治療該癥的效果并不理想[4]。但隨著目前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廣泛應用,致使在臨床關于該癥治療研究方面獲得較大的進步。
相對于鼻內鏡手術治療方式的應用,不僅具有亮度高、暴露充分與鼻腔復合病變處理便捷等特點,同時也可對鼻腔解剖變異予以有效的處理,從而實現鼻竇鼻腔通氣與引流功能的恢復,具有療效長期的效果特點,并可使患者不必再遭受病癥復發及再次手術的痛苦。在本次研究中對于影響手術療效因素的分析發現,其中關于術后鼻腔的沖洗及術腔痂皮的清理,通常則被認為臨床行鼻內鏡手術重要的一種輔助治療措施,但若過于頻繁的沖洗或清理則可導致反復性對新生黏膜上皮造成損傷,以致于引起鼻腔出血或大出血的現象發生。另外,黏膜上皮所出現損傷的現象,則會極易形成術后息肉的癥狀。對此,通常在術后1d-2d內將鼻腔所填充的塞物取出,同時給予常規類固醇及抗生素類藥物的治療后,并持續予以每天1-3次鼻腔沖洗治療。
在患者出院后,起初術后1個月每周復查1次,在術后2個月后則以每兩周進行1次復查,必要時對患者的鼻道、上頜竇腔以及篩竇的分泌物、血痂等進行仔細的清理。而在此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未遵循醫囑進行持續復查治療,則是導致其療效不佳的而主要原因。另外本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可達到96.87%。由此可知,關于臨床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療以鼻內鏡手術的應用治療其療效顯著,在術中不僅可獲得較為清楚的視野,同時有助于對病灶的徹底清除,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肖二彬, 畢朝煜, 趙寶建. 鼻內鏡手術在鼻竇炎、鼻息肉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預防醫學, 2015,13(7):190-191.
[2] 王桂萍, 李雙英.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135例療效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5, 20(3):202-203.
[3] 曹蜀煒.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 2016,17(21):18-20.
[4] 安波. 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3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