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
【摘 要】
目的:探究風險管理在急診搶救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例急診搶救室工作人員,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8年1月,根據管理方式不同進行分組,分別為常規組(10例)與干預組(10例),常規組實施常規管理,干預組實施風險管理。對比兩組的工作人員的考核評分,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比對兩組工作人員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文書書寫與綜合成績,干預組均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風險管理急診搶救室,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護理知識,改善護理質量。
【關鍵詞】急診搶救室;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198-01
前言
急診科是接受重癥病人的部門,是所有急診病人在入院治療的必經科室,在整個醫院管理中占有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居住環境的改變,其突發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由于參與治療的科室較多,醫生流動性大,具有較高的感染發生率,且急診科患者多由于突發疾病伴隨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影響醫患關系,極易產生護理糾紛,因此提高護理質量成為醫院關注的重點。有學者提出,加強急診科的風險管理,能有效的提升護理效果。本文將對我院20例急診搶救室工作人員為對象,探討風險管理在急診搶救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例急診搶救室工作人員,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8年1月,根據管理方式不同進行分組,分別為常規組(10例)與干預組(10例)。所有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常規組,年齡為18-36歲,平均年齡為(28.61±3.35)歲;工作年限為1-8年,平均(4.69±0.52)年,學歷為大專與本科的分別為7例與3例。干預組,年齡為19-37歲,平均年齡為(28.75±3.63)歲;工作年限為1-9年,平均(4.82±0.61)年,學歷為大專與本科的分別為8例與2例。將兩組工作人員的一般情況輸入統計學軟件中,組間差異呈(P > 0.05,表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常規組為常規管理:
按照正常操作流程進行日常工作管理。
1.3.2 干預組
干預組實施風險管理:
建立健全的風險控制管理制度,并成立質控小組,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管理制度。對于急診護理的緊急預案管理與制定需加強,制作書冊或策略形成圖表,方便工作人員閱讀學習;完善有關管理制度,如護理質量、安全管理、培訓制度等,并由質控小組監督制度的落實情況,一旦出現規章制度與操作程序的違反現象,需及時給予指正與分析,調整制度,確保其合理性與完善性。
做好護理人員的監控管理。合理調配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夜班護理人員可得到充足的休息,確保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運用“一帶一”方案,加強新畢業、試用期與實習期護士的管理工作,并進行崗前培訓,確保行為規范化,操作技術具有準確性與熟練性,同時加強護理文件的檢查,避免出現出現錯誤。
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與考核,使工作人員嚴格執行操作規范,提高風險控制意識,在工作中落實無菌操作與消毒隔離。急診室內需確保空氣清新,定期進行消毒,同時還需確保每季度至少一次的急診室空氣培養,使無菌區的菌落數控制欲100cfu/m以內,對空調、無影燈、手術臺等室內設備定期清掃與消毒。對于急診室所需的物品進行嚴格管理,分類保管無菌物品和非無菌物品,無菌物品應當按照規定制度進行滅菌,并定期檢查過期產品與包裝破損,及時進行處理。工作人員在拿取無菌用品時需洗手,避免發生感染。
急診科患者多伴隨病情緊急、社會需求不同、不可預見性大等特點,因此在各個過程中均可體現護理風險,搶救的各個環節中均存在風險,如狐貍處理、操作與配合搶救等。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教育,提高風險意識,并學習主動性處理風險方案,從而避免出現護理風險。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的工作人員的考核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考核評分:使用我院制定的護理人員考核進行評估,分別由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文書書寫與綜合成績組成,滿分為100分,閉卷考試,標準答案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行數據統計,所選擇統計學軟件為SPSS 21.0,分別對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進行運算,其中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x±s表示,試驗為t試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為“n/n%”, 試驗為x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工作人員考核評分比較
比對兩組工作人員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文書書寫與綜合成績,干預組均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風險管理是一種科學的護理管理方法,分別從急診搶救室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員的技能等進行管理,通過制定嚴格的風險管控制度[2],要求工作人員按照規定執行,加強對風險意識與規范工作流程,并成立專門的管控小組進行護理監控,及時糾正不規范的操作行為,定期組織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使急診搶救室操作更加規范化與專業化,改善急診搶救室的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同時避免出現護理糾紛[3],也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本次研究中:比對兩組工作人員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術、文書書寫與綜合成績,干預組均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證明了風險管控有助于改善急診搶救室的護理質量,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預防風險事故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急診搶救室,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護理知識,改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管水萍.PDCA管理和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9):105-106,107.
[2] 沈福瓊,黃文琴.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23):3730-3731.
[3] 衛靜茹,王鳳柯.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養生保健指南,2017,(2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