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蓉
【摘要】《紅海行動》影片,歌頌了蛟龍隊員為了解救人質,八名蛟龍隊員潛入有150名恐怖分子的聚集點,他們用自己的信念和鮮血鑄成中國軍人頑強不屈的豐碑!該片通過血腥的殘酷戰場,全釋了和平的重要性。無論大國、小國,還是富國、窮國,唯有和平才能使人感到愛與溫暖,幸福與滿足。
【關鍵詞】紅海行動 感悟
《紅海行動》完整地還原了也門撤僑事件。中東國家伊維亞共和國發生政變,武裝沖突不斷升級。剛剛在索馬里執行完解救人質任務的海軍護衛艦臨沂號,受命前往伊維亞執行撤僑任務。艦長高云派出楊銳率領的蛟龍突擊隊登陸戰區,護送華僑安全撤離。誰知恐怖組織扎卡卻將撤僑部隊逼入交火區,一場激烈的戰斗在所難免。與此同時,法籍華人記者夏楠正在伊維亞追查威廉·柏森博士販賣核原料的事實,而扎卡則突襲柏森博士所在的公司,意圖搶走核原料。混戰中,一名隸屬柏森博士公司的中國員工成為人質。為了解救該人質,八名蛟龍隊員必須潛入有150名恐怖分子的聚集點。林超賢設置的這個蛟龍團隊,有毒舌導師幫助年輕人克服心魔實現個人成長的,有從接觸到大量傷亡后產生厭戰怯戰心理的,更有懵懂的愛情故事。在電影中也重點講述了團隊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整部電影全程下來一直在戰斗,幾乎沒有停下來。戰場上爭分奪秒,而影院的我分分秒秒都是緊張的。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具有同樣主旋律的熱血大片《戰狼2》。不同于《戰狼2》的滿屏愛國情懷,《紅海行動》給我最大的觸動則是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可貴,這也正是我更欣賞《紅海行動》的原因。一部好的戰爭片,本身的主題應該是反戰的。《紅海行動》里沒有那些閃著主角光環永遠打不死的英雄,這里面的主角,會受傷,會流血,會犧牲!他們是靠著團隊精神取得了勝利。這部影片對戰爭的描述更加真實。看完了這部電影,我并不覺得誰殺了多少人有多酷,我更崇拜誰,我只會覺得有這樣一些人在保護著我們,真好。我會在心中感嘆戰爭真是太殘酷,千萬不要打仗。這樣題材的戰爭片往往是和愛國旗幟密不可分的,但是這部影片卻對愛國的處理恰到好處,既沒有用過多的口號和符號去過分渲染愛國之情,卻也一語中的地表達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為祖國的自豪。至今腦海中還響著影片最后的話:“請注意,這里是中國海軍!”影片宣傳并不像《戰狼2》強打‘愛國”二字,而是更多地從電影本身出發。或許它也正想傳遞出愛國不意味著戰爭和流血的想法吧。
現在的事情一旦和“愛國”聯系起來,人們往往會忽略其邏輯性和合理性。就像《戰狼2》與“愛國,捆綁起來,那么那些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便被紛紛貼uk'‘不愛國”的標簽。但愛國與愛電影又有什么必然聯系呢?南海仲裁案后,有人煽動青年上街,抵制外國貨,還有人在肯德基門口拉條幅聚眾鬧事。還有之前的“釣魚島事件”,此事一出,有多少人瘋狂抵制日貨,又有多少人紛紛揚言要開戰?真是一言不合就開戰。難道這就是愛國嗎?在我看來這是國人的不自信。以前自卑到要編很多莫須有的段子證明國外遠好于中國,而現在又自負到無時無刻不在秀肌肉,證明中國已經站起來了。但無論自卑還是自負,都是不自信的表現。在地球已成“村”的今天,愛國絕不是抱團封閉、一葉障目,而是開放包容、寬厚自信。真正的愛國是要為整個國家著想,為所有中國人民著想,而不是逞一時之氣,圖一時之快,隨意砸毀中國人的店鋪,甚至不惜用開戰來表達自己的忠心。
戰爭永遠都是解決問題的最后手段,因為一旦開戰必定會有流血和犧牲,必定會有家破人亡,而這些則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場景。2018年的大年初一,人們在安然祥和中醒來,踩著爆竹聲走街串巷拜年,或是走進電影院闔家觀影,其樂融融。而影院里槍炮轟鳴,《紅海行動》毫不保留地展現著城市巷戰中焦黑殘破的尸體,連精銳戰士也控制不了戰場的心悸。時光交錯,120多年前的黃海海上怕也是如此震耳欲聾,萬馬齊喑,無人堪聽。大街小巷也是硝煙不斷,橫尸滿地。中國是經歷過戰爭的,有過一段最難熬的戰爭史,所以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和平,現在的安定。無論大國、小國,還是富國、窮國,唯有和平才能使人感到愛與溫暖,幸福與滿足。千百種語言凝成了一句話:珍惜和平!
現在的人們大多沒有經歷過戰爭,更是無法切身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現在的幸運。所以電影便是我們了解戰爭的很好途徑。《紅海行動》真實地展現了戰爭的無情。戰場中沒有“萬能”的將士,他們會傷,會死,會無助,會有最真實的魯莽和膽怯,但他們依舊永不退縮,一往無前。并且在這部電影里,我看到了主角團隊在面對全人類的敵人時的思考。比如面對核武器泄露,比如在恐怖主義面前,做到了以一個地球人而不只是一個中國人的狀態去思考問題。這部電影不僅還原了戰爭,而且隱藏了和平,更升華了思考的價值觀。也正是這部電影令我厭惡戰爭,珍愛和平,使我不僅因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更因我處于和平年代而幸福。
所以我想說:和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