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星
摘要: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概念要求在濱水景觀設計時,充分利用濱水區域的自然特點,不僅保護濱水區域原有的生態體系,也實現人類、自然、土地以及水資源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海綿城市;智慧水務;濱水景觀
海綿城市的本質——解決城鎮化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和諧,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由此轉變排水防澇思路。一是,保護水資源,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納盡可能多的水資源,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減少雨洪初期雨水對水體的污染。三是,減輕洪澇災害影響,通過減少徑流系數的方式,使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納,降低城市內澇的影響。
1.道路景觀的海綿體設計
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到整個城市面積的 10%~25%,因此,在濱水景觀設計中,首先要解決道路海綿體的設計。濱水區域的海綿道路采用透水鋪裝,透水鋪裝因有較大縫隙,在降雨時雨水能迅速透過面層瀝青,從下面層防水結構表面匯入道路兩側排水系統,防止路面積水。
2.廣場的海綿體設計
廣場屬于城市景觀之一,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質鋪裝材料,對雨水的滲透性較差。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廣場景觀設計,在選擇鋪裝材料時,可以選擇滲透吸水能力較強的鋪裝材料,實現對水資源有效涵養。3丨生態廊道的規劃設計 生態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實現濱水空間中各生態斑塊的聯系和隔離,通過設置不同的生態廊道,實現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效結合,營造大規模、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體系,為生物的遷徙和水資源的循環提供便利。將沿河徑流、水塘、低洼地作為濕地,納入整個雨洪調蓄與凈化系統,緩解城市內澇,回補河道景觀用水,形成分級雨洪凈化濕地。其次,在園區內將城市休閑游憩與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相結合,建立連續的慢行網絡,并改造斷面形式,創造更多的親水空間。將濱河土地開發與河道整治相結合,以河道景觀為契機,引導城市內部更新,提升土地價值,增強城市活力,促進濕地景觀與城市宜居環境協同發展。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駁岸中,恢復河道生態狀況與自凈能力,重現河道的生命力。凈化緩沖周邊水質壞境,結合河流內圍林地空間的組織,同周邊的城市環境形成良好的交融關系,構筑成城市海綿綠肺,中心生態基地。
3.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防洪原則:濱水景觀設計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的休閑和娛樂目的,還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當遇到強降雨天氣時,能夠避免洪水對濱水區域的威脅.生態原則: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生態學理念,以實現對當地環境的最大保護,最大限度降低人為因素對濱水環境景觀的影響.空間層次性原則:景觀設計過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觀的設計,如營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臺,增強人們對道路的立體感,同時還可以根據地形的變化特點,設計不同高度的植物種類,營造豐富的垂直景觀效果。
完整性原則: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注重點線面的合理配置,實現城市、濱水區域和水源環境的相互協調,得到一個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
智慧水務作為有效提升水務管理和服務水平的創新技術,智慧水務方案支持更全面的感知。通過運用各種感知技術,全面感知濱水區域各個方面水務和海綿的相關信息,通過遍布于濱水區所有涉水區域,尤其是海綿設施、污水處理廠、泵站、管網、下立交、河道等關鍵區域的傳感器與智能設備將組成物聯網,實時對水資源流動全過程進行測量、監控與分析,做到變被動為主動、全面感知。支持更廣泛的互聯互通,運用網絡、通信、交互、集成、移動等技術,信息孤島和業務隔閡將被打通,實現涉水信息之間的無縫連接,從供水到排水,從排水到污水處理,從污水處理到中水,從中水到河水,從河水到雨水,從雨水到水資源,整個的水體循環都能夠在智慧水務里面進行互聯互通,有利于濱水區水務運營管理者掌握水務運營管理全貌,也有利于當地居民便捷接收信息,最終達到水務管理與服務的有機、協同化運作。支持更深入的智能決策,智能決策不是某個環節的智能化,而是深入結合大數據技術,運用數據挖掘、知識發現、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為水務運行管理工作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強化水務運行管理的科學性和前瞻性。還意味著系統對某些事態進行預處理并自主做出決策。支持更主動的公眾服務。
濱水區是城市不可分割的資源,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景觀的公共性、私密性,提供盡可能多的公共開敞空間,應把岸線規劃成共享的公共綠地避免個別單位、個別建筑獨占岸線。景觀設計多重功效可觀賞性、可親近性、可遠可近性。設計中應強調生態性原則,大部分開發者都注重大規模開發,而大規模挖填會造成一系列生態的破壞:破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改變土壤結構,因穩定性下降造成滑坡、塌方;破壞自然景觀等等。河流具有調節城市微氣候的功能,由于水體、太陽、蒸發、高空氣流、岸邊綠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來調節城市中心的微氣候。利用合理的景觀設計將季風引進城區內部,調節微氣候,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同時,達到節能的目的,所以設計濱水景觀實質就是場地現狀結合濱水景觀規劃來組合成一個景觀展示場所。
①形成多樣化的水濱城市的魅力--集成周圍設施
②水面和綠化網絡的形成--靈活運用步行道路網絡和綠化軸線的聯系
③分階段實現--河流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等都需要長期的建設工程,力求依靠與其相關的事業化來實現
④濱水重點地區的形成--對水面、綠化、城市網絡中的重要地區進行重點治理
重點地區的景觀設計要點:利用水工結構的整治過程來配置一些建筑物和設施,使之成為視野近端如花的景物,并要留出眺望這些景物良好視場點。
濱水區舉行大型活動場地:①空間的非單一用途的考慮方法。原則上按日?;顒右材苓m應的空間來進行改造。②開辟臨時空間,相對于河流建筑均為永久建筑的考慮方法,在其中的一部分搭設臨時建筑。③開辟一個空間,在日常風景中做出某些暗示,暗示這里是舉行大型活動的特使場地。
相當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興,濱水景觀的設計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濱水區在城市中擁有重要的經濟、文化與生態價值。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在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開始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使濱水地區的生態環境恢復到一個較好的狀態,減緩水質污染現象,也使得各種景觀的設計變得相互協調,充分發揮了濱水景觀親水性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楊麗洲.海綿城市角度談濱水景觀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8(43):134-135.
[2]葉素瓊.淺析濱水游憩綠地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18(15):167-168.
[3]夏麗川,高俏.探究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理念.
(作者單位:??诮洕鷮W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