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博
摘要:從古至今,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也日漸強盛,這一切都是以人為本,在“人”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某個層面講,人既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也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結束點。心理學主要探索人的心理世界,研究其表現與變化,是一門人文學科,因此也需要把人性觀當作研究的基礎。教育心理學指導教育活動有序進行,其關于人性的認知也會對教育過程和結果起到直接影響。不同的教育心理學派別也因不一樣的人性觀而提出了不同的學術理論。通過對以上因素的分析,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人性變化趨勢展現在眼前。
關鍵詞:人本性;人本主義人性觀;教育心理學的運用
一、人的本性
人在擁有了自我認知后,就展開了漫長的認識自己的過程。要研究教育心理學中包含的人性觀,首要問題是明白什么是“人性”。國內有很多學者把“人性”和“人的本質”等同起來,將其定義為尋求人的存在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如果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進行過研究,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二人是將“人性”和“人的本質”分離開來,視作兩個不同概念的。經分析得出,“人性”是人作為類存在物而擁有的一切相同屬性。但“人的本質”則不同,它是把人和動物分別開來的最基本的特點。缺乏了“人的本質”,人的其他所有特質都將不復存在,只有與其他類存在物區別開來的基本特質,才能叫做“人的本質”。簡單地說,人性就是實實在在的人的特性。比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表現的是“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質”。通常說來,人是統一的生命體,包含自然性、動物性、社會性和精神性。
二、教育心理學中包含的人性觀
1.行為主義人性觀
行為主義是20世紀上半葉影響最大的心理學流派之一。這一學派的人性觀是決定論的;他們認為人的每一行為完全取決于過去因素,將焦點集中在可觀察的行為上,否定意識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為人的心靈是一塊空白,行為經驗完全是后天獲得的;并且人的行為基本上是機械性的,只能對環境做出反應,而本身對環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為和性格是學習的結果,而人受外在影響的制約,人的行為能通過正面負面的強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見,行為主義認為人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染白則白,染黑則黑,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是中性的。
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華生對人作以非人化的處理,假定人和動物沒有本質的不同,人生來便有一定形式生理構造。有了這樣的構造,人生下來時就以一定方式對一些刺激做出反應,并稱之為“非學習的行為”。行為主義者否認“本能”的概念,不承認諸如心理特質或傾向之類的東西,他們認為所有的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瞬間是沒有任何傾向性的,一切發展變化都決定于后天生活環境和行為學習。在他看來,人不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群體,人的個性消失了,個人所具有的知識經驗、自我調控能力,獨特的人生經歷,對其行為的影響以及其尊嚴和價值統統忽略不計,人都被環境所控制,為他人所操縱。
華生曾說:“如果給我一打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養,我將保證從中隨機抽取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我所選擇的任何一類專家——醫生、律師、商界領袖,甚至也可培養成乞丐或盜賊,盡管其才能、嗜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祖先的民族不同。”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行為學派十分強調環境的作用,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可見行為模式是可以改變的。人格特性也是可以塑造和改變的,只要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之間的性的關系,就能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并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從而就能夠塑造或改變人性。
2.認知學派人性觀
認知學派忽視的是人的心理活動,并反對動物實驗和行為主義。其理論指出,人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綜合體,也是合理性與不合理性的共同存在,人的情緒隨著思想衍生。認知派單獨側重于認知層面,忽略了人具有整體性。
3.人本主義人性觀
人本主義關注個人價值產生的獨特吸引力。此派別出發點為人道主義,追求對人類尊嚴和價值的保護,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基于人的特質,強調正確認識自我并挖掘人類的潛能。而在教育上,人本主義對個人價值的延伸略顯夸張,把他人、自然和社會排除開來,當成了敵對存在,忽略了人具有社會性。
三、教育心理學的整體人性觀取向
從上述教育心理學各派別人性觀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觀對教育心理實踐活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那么,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怎樣體現人性的要求,弘揚人性呢?我們認為必須以人性 的整體觀為指導來考慮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此,在具體工作中,應該堅持體現個人的整體性??v觀人類發展教育史可以看出,有的時代或國家的教育是重視人的身體、智慧、道德等的全面發展的,但有的時期或民族的教育則是僅僅重視人的某一或某幾方面的發展,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人”的分割,沒有把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整體的人不僅指在身體、精神、理智、情感、情緒等方面的有機整體性,而且指在有機協調的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聯系方面也達到了和諧一致。因此,我們必須以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觀點來研究教育心理現象。近年來,我國心理學者對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與咨詢、品德心理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顯示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方向。每個受教育者都是涌動著活力的生命體,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受教育者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教育心理學就要立足于探索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的規律、發展受教育者具有的潛能,確定受教育者的個別差異,為現實教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此外,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時,教育心理學還要尊重受教者的人格,尊重他們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權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要確立這樣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發展。為此,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中,一些學者已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重要研究課題,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之,教育心理學應重視人性,重視人心里的統整性和內在潛能的自我實現。教育心理學要努力探索培養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體和靈魂、思想和行動、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的教育心理現象與規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