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榮
高考作文評分時,閱卷老師閱卷時間緊、任務重,評閱一篇作文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分鐘。閱卷老師看的是什么?不是你的文字,而是你文字背后的思維——思維是議論文的靈魂!
福建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余岱宗教授認為:“議論文不是論點文,也不是論據文,而是論證文。議論文要深刻,就要看論者如何論證。論點是靠論證‘辯出來的……議論文要深入,就要有議論的層次性……論證是一環扣一環的工作。”因此,考生要寫出“有靈魂、有邏輯、有層次感”的議論文,就必須用理智和冷靜的筆觸進行說理。
理智,就是能夠按照思維的深度,客觀地進行有目的的探討;冷靜,就是平心靜氣、毫無偏見地分析道理。只有用理智和冷靜的筆觸進行分析說理,文章才能符合邏輯。而“符合邏輯”,就是指進行分析說理的句子之間不僅聯系緊密,能起到引領思維的作用,還體現一定的關系(如因果關系、讓步關系、比較關系、假設關系、背景關系等),使文章說理層次更加分明。
也就是說,考生在寫議論文時要緊扣觀點,理智地運用多種思維分析說理,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事件內在因果關系,并冷靜地運用體現思維關系的關聯詞或表示說理層次的“路標”詞等指示文脈,讓文章內容一目了然,這樣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對社會、時代的深邃思考。
那我們怎樣用理智和冷靜的筆觸,寫出有論證思維邏輯和層次感的議論文呢?
一、因果分析法:抓住關鍵,透析問題根源
任何一種現象,無論是好還是壞,它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運用因果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系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系起來。具體地說,就是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路,探究現象的根源,發現其本質,使內容逐步深化,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
思路:為什么——是因為。
表示層次的“路標”詞:①為什么……那是因為……因此;②原因不外乎有……;③之所以……是因為……;等等。
因果分析法的好處為:第一,考生可以緊緊圍繞材料進行議論,不易發生偏離題意的現象;第二,完全符合“不偏離材料的中心”這個高考作文的考點;第三,增強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例:更新自我,活在當下。無論何時,一個人要施展鴻鵠之志,必與當時的時代相同步。李白、杜甫等詩歌界的領袖,他們之所以能在詩歌上一展壯志,正是因為站在盛唐的舞臺上,與時代共榮。而魯迅、李大釗等,他們有的以筆為刀,有的高呼“救國救民”之口號,正是于當時國家陷于危難之際,時代沉淪、黑暗,他們更新自我觀點,為時代吶喊。而今是和平年代,科技日新月異,時代飛速發展,正是需要一個個善于更新的自我,活在當下,抓住當今時代的騰飛之翼。(選自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滿分作文《時代在新,我們在行》)
【解讀】因果分析法有一定的模式,只要緊緊抓住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因果的分析論證就很容易開展起來。選文通過“之所以……正是因為……”表達因果關系的句子進行深入分析,使個例上升到一般意義的層面,增加了文章的理性光輝。本文的亮點還在于作者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始終伴以鞭辟入里的分析,從而突顯論點的合理性。
當然,考生要用好因果分析法,還需要抓住一個關鍵點——找準因果關系,將原因與觀點對應起來,正確歸因。
二、假設分析法:逆向推論,強化文章觀點
假設分析法,即用假設性語言說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同時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這樣就有了極強的說服力。
思路: 敘正面事例,從反面假設分析推論;敘反面事例,從正面假設分析推論。
表示層次的“路標”詞:①如果(假如、假設、假若、要是、倘若)……就……;②那(那么、那就);③假如……怎能……(若無……怎能……);等等。
例:觀本質者,柳暗花明,困境亦從容。瑞士化學家雄班在自家廚房做試驗時,不慎打翻一瓶化學試劑,隨手抓起圍裙擦干后放在火爐上烤,突然,圍裙撲地燃燒起來。表面上的一場小事故,雄班卻嗅到了它的實質,于是仔細尋找根源,烈性炸藥就這樣誕生了。倘若雄班沉浸在懊悔之中,就不能挖掘出事故的本質,對于他個人是一次打擊,烈性炸藥更無從談起。
觀本質者,出奇制勝,艱難亦英雄。絕處逢生,透視本質敗勢轉,叱咤風云,拳王臺上當稱英雄。我國拳手武僧一龍面對屢屢落敗,沒有被對方表面的英雄光環和囂張氣焰所嚇倒,不甘沉淪,細心挖掘失敗的本質,看到了對方強大力量下盲打的本質弱點,于是訓練自己的抗擊打能力。決賽上,他將身體裸露在外,不加任何防御措施,使對手在連擊十三拳之后無名指骨折,之后僅用三拳就輝煌地結束了比賽,從此聲名鵲起,逆襲成為世界拳王。倘若武僧一龍不能從實質上分析問題,尋找原因,便很難有他的逆襲之路,也便無“中華第一武僧”之譽了。(選自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滿分作文《浮塵不拂,珍珠難露》)
【解讀】選文第一段采用“倘若……就……”的句式,從反面對事例進行假設分析,有力地證明了分論點“觀本質者,柳暗花明,困境亦從容”的正確性,方法巧妙。接著采用“倘若……便……”這一句式,再次從反面對事例進行假設分析,進一步論證“觀本質者,出奇制勝,艱難亦英雄”這一分論點。這樣便使讀者在這相反的做法和結果的對比中領會文章觀點,達到說理的目的。
但是,假設分析法不是簡單寫上“如果……那么……” “倘若……就……”等假設關系的關聯詞,隨便舉個反面假設就行。“圍繞論點進行假設”是使用假設分析法的關鍵所在。假設分析法,只有“圍繞論點假設”,才能在對比中強調論點,達到支撐論點的作用。
三、比較分析法:把握本質,凸顯深刻主旨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將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確定對象之間共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邏輯方法。比較分析法一般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種,前者是對同一事物不同時期的狀況的特征進行比較,從而認識事物的過去、現在及其發展趨勢;后者是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差距,判斷優劣。
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比較分析說理,有利于透過現象去把握本質,從而準確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正確觀點鮮明突出。
思路:①縱向比較,如“過去→現在→未來”;②橫向比較,如“2018年中國、俄國、美國GDP的比較”。
表示層次的“路標”詞:①與……話題略有不同的是……;②以往……現在……;③從短期效果看……從長遠利益看……;等等。
例:今日,我們長大,手持前輩交付的歷史接力棒;明日,手上的接力棒將交付給你們。今日,我們從未如此接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但困難與挑戰依舊存在,國家發展仍需我輩青年砥礪前行;明日,你們的2035年,國家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挑戰與競爭會更激烈,期待你們這一代青年,繼續傳承追夢之光,護祖國一路前行!(選自2018年高考全國卷I滿分作文《追夢之光,代代傳承》)
【解讀】文中通過“今日,我們”與“明日,你們”比較分析說理,很好地表達了自己對國家、“我輩”對“下一輩”的真摯感情。文中第一層針對“我輩”抒發己懷,第二層針對“下一輩”表達祝愿,這兩層通過比較,相互交融,且都立足于“追夢之光,代代傳承”這一著眼點,使得中心鮮明突出。
四、背景分析法:為時而著,彰顯時代氣息
背景分析法, 即聯系當今社會中鮮活的事例、當前現實情況或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論證文章中心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與時代感。“文章合為時而著”,真實地反映現實,增強社會責任,關注和思考現實生活,扣緊時代脈搏,這樣有很強現實價值的文章,才是有用的文章,才能引起評卷人的共鳴。
思路:由此(材料事例)及彼(社會現實)。
表示層次的“路標”詞:①無獨有偶……;②網上熱議的話題……;③這本不是一件大事,卻引發了輿論關注,可見,這件小事也擊中了人們心中的痛點……;④姑且先將這個問題擱置不議,前段時間社會熱議的(這些年一直爭論不休的)……;等等。
例:求學之時,在教室的瑯瑯書聲之中,在窗外的蔭蔭夏木之下,年幼的我不知夢想為何物。世界于我而言太過廣闊,而我滿心童真,不知人間疾苦。直到那一天,2008年中國流下淚水的那一天,發生了汶川大地震。滿目瘡痍的大地之上是無數個小家的破碎,悲哀、哭泣……但是,年幼的我第一次看到中國這個“大家”超卓的行動,無數解放軍戰士與志愿者在滿是創傷的大地上,用血肉之軀,用不知疲倦的雙手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這是生命的大美!眾志成城,血脈相連,炎黃子孫,是為一家!那一刻,我才懂得何為國,何為家,我的心中才有了一個夢,一個愿為祖國奉獻我生命的夢。在我成長之時,我的夢也在悄然成長,而新世紀的中國亦在歷史的進程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追夢途中,我與中國相伴。(選自2018年高考全國卷I滿分作文《青春夢揚,圓夢中華》)
【解讀】作者聯系現實進行分析說理,不僅豐富了寫作素材,也拔高了文章的立意。只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新青年,才是國家、民族未來的棟梁。作者在選文中例舉“汶川大地震”作為社會背景,進行分析說理,既寫大地震帶來的破壞,也寫中國人民、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志愿者在災難面前的不屈奮斗。通過背景分析,為時而著,作者意在告訴讀者:在汶川大地震之前,自己不知夢想為何物,不知人間疾苦;汶川大地震之后,才懂得何為國,何為家。這樣就把中國夢與個人夢、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聯系起來,“眾志成城,血脈相連,炎黃子孫,是為一家”,從而表達了個人的歡笑和汗水與祖國相交融、個人的夢想是中國夢的一部分的深刻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