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娟 楊章平 吳信生
【摘要】研究性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由單一性到多元化的轉變,適應了大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傳統教學,側重于傳授知識,而研究性教學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重視培養學生能力和主體意識。
【關鍵詞】農科類專業 研究性教學 全面
【中圖分類號】G642.4;S-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64-01
目前,在我國很多大學都已經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實行與實踐,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目前研究性教學并未在所有高校全面開展,其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難點是什么?如何打造屬于我國本科院校適用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妨從理論與實踐、發展與創新、宏觀與微觀方面進行探究與剖析。
一、研究性教學的理念
研究性教學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教學方法本身,研究、學習、探索,怎樣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老師所授的知識去發現新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獲得的課程知識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研究性教學的開展,是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對培養學生的研究、探求知識的能力是十分有利的。真正的研究性教學要落實在培養學生的全過程。
“研究性教學”,應當以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而農科類專業有些學生存在專業思想不穩定,學習熱情不高,所以就談不上探索性學習。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充分利用自己對專業的了解,以崇高的敬業精神去指引學生,尤其在生產實習中去教學,帶領學生進行生產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研究性教學的開展形式
研究性教學開展的形式可以有“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班級活動”等幾種形式,但這需要強調每個學生必須積極參,如果僅僅是流于形式,會導致某些學科的教學中會單純的變成僅僅是幾個或者是部分學生的事情,那就失去了研究性教學要求人人參與的本意。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師生互動,雙向交流,鼓勵發表獨立見解。開展研究性教學不應以統一的形式,而應根據學科特點及學生的素質有所區別,設法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研究性教學環節中來。對于有些課程,可以要求每個學生都得提交研究性學習報告,然后由任課教師根據對提交報告的批閱結果,從中選擇一些比較有新意,或有爭議的學習報告,從而對于這些報告進行匯報交流。
另外,加大綜合性、研究性實驗力度鼓勵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自主確定選題開展研究,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使學生盡早進入、參與實驗室工作,從而通過親身的實踐經驗獲取科學結論,使學生能夠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研究科學的態度,使其提高綜合運用所學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難點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其具有一個過程性、實踐性和導向性等特點,研究性教學的這些特點也得到了很多一線教師的關注和認可。但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并不能夠完全自然的轉化為教育現實,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了傳統的習慣、主體的認識、環境和條件等影響。
研究性教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有些教師還未能適應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轉換、學生學習模式的轉換等等,這些困境使得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缺乏動力。也由于各方對于研究性教學的認識偏差、重視不夠、教師認識錯位、積極性低、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學生依賴傳統的授課教學、缺乏自主學習精神、缺乏科學研究興趣等問題,都給研究性教學的順利開展帶來困難。
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應當要積極的引導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進一步完善本科教學中對于研究性教學工作量的衡量標準,使教師在教學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對于目前青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校內實習基地嚴重缺乏的現象,提倡青年教師下基層鍛煉,增加感性認識,尤其在生產實踐中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研究性教學還需要空間上的支撐和硬件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在教室資源、內部布局以及相應的實驗室空間上要很好的支撐研究性教學的縱深開展。
參考文獻:
[1]蔡瓊.研究性教學理念與高校法律基礎教學,《高教論壇》,2005-10-30
[2]梁海軍.中國大學研究性教學:經驗、問題及建議,《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06-25
[3]王亨,李建基,劉宗平,孟霞.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獸醫專業本科教學中的構建和應用,《中國成人教育》,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