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逸萍
【摘要】文章通過從家庭中幼小銜接角度出發,提出幼小銜接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利用家園合作促進幼小銜接的具體指導措施。
【關鍵詞】幼兒 家園共育 幼小銜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227-01
一、家園共育、幼小銜接的定義
(一)家園共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需要家長與幼兒教師同步教育、共同合作,努力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幼小銜接:在幼兒園和小學這兩個階段之間的過渡和銜接,良好的幼小銜接有利于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幼小銜接是從幼兒園到進入小學中間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學習環境打下夯實基礎。
二、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焦慮和擔憂問題。對于大多數的家長來說,幼兒園就像人生中第一個分水嶺,諸多家長擔心自己孩子落后,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而追求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心理學中說幼兒有“同伴壓力”,在大人們中間這種壓力也同樣存在,一些家長表示別人家孩子都在學,自己自然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別人家孩子。這種“攀比”心理在家長群體中傳開,促使許多家庭開始選擇“搶跑”。基于此,眾多幼兒園根據市場的需求,滿足家長的要求,開設小學化課程、開辦“幼小銜接班”。
幼小銜接還存在“幼兒教育單向性”問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學前教育領域的關注度持續增加,幼兒園也將幼小銜接作為一個重要工作,工作安排上無論教學方式、內容還是作息時間都主動的向小學化教育靠攏,但小學教育在教學內容并未與幼兒教育進行良好的銜接,很少考慮初入小學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加上一些重點小學給幼兒和家長設置“高門檻”,關注幼兒“智”的發展,加重幼小銜接的單向性。
三、利用家園共育促進幼小銜接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園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只有家園共育,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密切聯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
(一)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
幼小銜接首先是家長的“銜接”,調整好心態,其實幼兒的好性格、好習慣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幼兒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家長應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普通和不完美,甚至學會接受孩子的暫時落在“起跑線后”。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雙生子爬梯”的實驗,教育要尊重幼兒的實際水平,在幼兒尚未發展階段之前,家長應耐心等待,不打亂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都想給幼兒最好的,但這并不是“搶跑”就能解決的,也無法強行給他們灌輸自以為適合他們的繁雜的知識,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二)瑞吉歐主張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與家長、幼兒教師和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要求幼兒園、家庭和幼兒教師形成三方教育合力,達成幼小銜接的教育共識。
1.讓家長參與學習等方式,傳達正確的教育觀念。幼兒園召開有關“家園共促幼小銜接”的主題家長會,通過宣講向家長介紹幼小銜接的教育內容及重要性,為家長能指導幼兒提供科學指導;利用班級的“家園宣傳欄”,傳遞幼小銜接的教育信息的同時,適當布置家園共同任務,讓家長參與進來配合完成教育目的;合理整合家長資源,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的教育工作中來,合理利用家長職業的多樣性,讓家長走進課堂,與教師一起組織有關自身職業相關的活動。
2.幼兒園與小學良好的銜接。幼兒園可以組織大班幼兒及其家長進入小學參觀,通過參觀校園環境、小學生課堂情況和課間游戲活動,更加直觀地看到幼兒園和小學的在環境和學習上的區別,對幼小銜接有更全新的認識。小學低年級的教師應對剛入小學的幼兒多一些包容性,在課程設計上面,增加教學知識的趣味性。
3.家園共陪孩子的和獨立生活能力和學習習慣。低年級的幼兒多數出現上課注意了不集中的現象,家長可以通過陪幼兒玩游戲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對幼兒的提問或行為積極給出相應的回應,保持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讓幼兒形成自我驅動,不斷學習;培養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獨立性,在家庭中多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小學生活。
四、總結
幼小銜接,就像是毛竹的生長規律一樣,要蓄勢才能待發,要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做好銜接才能后勁足。不要去違背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幼小銜接工作,不止面對幼兒,而且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學習效果才能達到。
參考文獻:
[1]陳曉紅.家園共育有效開展幼小銜接[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4(5):64-67.
[2]羅玲.幼小銜接工作中發揮家園共育作用[J].新校園,2018(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