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旭
【摘要】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一定程度上決定政治,政治源于經濟,也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后,至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經濟特區和自由貿易區的設立,招商引資,對中國經濟的活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實力的增強明顯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提出的新倡議和國際戰略也開始越發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但“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在西方世界總是此起彼伏,尤其,近來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挑起了“中美貿易戰”,帶動西方媒體指責中國的種種政策和做法違反WTO規則,侵犯美國利益。目前,兩國貿易摩擦仍在升級,對雙方的經濟貿易產生影響,引起了各界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本文另辟蹊徑,旨在以中美貿易戰為研究對象,討論中美兩國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對這一領域提供研究素材。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 政治關系 經濟關系
【中圖分類號】F75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240-02
中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高,這離不開中國強勁而迅猛發展的經濟。美國則作為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其科技創新能力、經濟綜合實力都讓世界嘆為觀止。中美關系對我國和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界線,中美政治、經濟和外交關系等一直在波動中發展。二戰前,美國與中國關系談不上朋友,尤其是一戰結束后,為爭取其他國家利益,在巴黎和會上把中國當成犧牲品。二戰時,中國與美國成為戰爭盟友,一同打擊法西斯勢力,擊退日本力量。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交好,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相抗衡,中國的發展受到美國遏制。隨后,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發表《中美聯合公報》,邁出了中美建交的第一步。1978年,中美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中美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逐步正常化,并建立積極的雙邊關系。
根據中國外交部官方資料顯示,21世紀的中美政治、貿易、科技和教育等領域都展開了廣泛的合作和發展。例如,在政治層面,2008年1月和12月,中國和美國分別進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中美戰略對話,推動兩國的雙邊關系。2011年,應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隨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2012年,應美國副總統拜登邀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2017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美國總統特朗普邀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行會晤。在經濟層面,2010年,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2013年,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次年,第25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我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美國商務部長普利茲克、貿易代表弗羅曼共同主持會議。2017,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應約與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通電話(中國外交部,2018)。
從上述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來看,兩國自正式建交后,經濟貿易往來頻率增多,相應的政治外交等都有一定的增加,是兩國經濟和政治關系和諧期,也證實了經濟對政治的決定作用,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
近些來,雖然兩國間的政治和經濟往來依然有跡可循,但自美國換屆選舉,新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出臺的一系列新政,有意無意地挑起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尤其是今年伊始,美國政府開始對中國的部分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中國多次提出強烈反對意見,但無果,隨即開始了對美國部分產品加征關稅的反擊行為。至此,貿易戰仍十分激烈,不見停息。
一、中美貿易戰概況
2017年,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臺后,雷厲風行,對許多國家炮轟,提出各項新政策和手段來刺激美國經濟,中國未能例外。中美貿易戰起初只是美國的單方面炮火,中方除了紙面上的反對和譴責,并無實際反擊行為。見美國政府未息貿易戰之勢,如法炮制,用加征關稅反擊,讓兩國直面貿易戰。
2018年1月,美方批評中國沒有遵守入世承諾。特朗普政府宣布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和光伏產品分別征收最高稅率達30%和50%的關稅。2月,宣布對進口中國的鑄鐵污水管道配件征收109.95%的反傾銷關稅。3月,美國政府發布《有關外國貿易壁壘的全國貿易估計報告》,攻擊中國的技術轉讓措施、知識產權問題等。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500億美元關稅,實施知識產權方面的投資限制。
同年3月,中國商務部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列出一系列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美國單方面加征關稅所造成的巨大損失。4月,中方正式回應美方挑起的“貿易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的相關規定,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興,2018)。
至此,兩國貿易戰硝煙未斷,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場影響廣泛的中美貿易戰究竟能反映出什么樣的大國關系,包括中美兩國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值得斟酌一二,這個問題作為本文的研究重點,將在下文進行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二、從中美貿易戰看兩國關系
根據馬克思主義思想,經濟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制高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是指經濟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治關系,政治源自經濟,同時,也反作用于經濟。
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國家利益的分歧,也常被稱為國際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研究國際社會,包括國家、政府和非政府國際組織和跨國企業等,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等關系和事務。
如今,我們利用中美貿易戰為素材來討論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關系,就是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一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政策行為的緣由,二是是否影響了兩國原有的經貿合作關系模式。
(一)經濟關系
自特朗普組建,這位美國總統的諸多行為讓國際輿論轟然,特朗普作為商人、作為企業家,擔任總統后為響應之前競選的口號和想法,重整美國經濟,為美國民眾和企業注入新的血液,提出了一系列新政策,例如發布了新的稅收政策,降低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率,減輕民眾和企業的稅收負擔。
而且挑起貿易戰是挽回中美貿易逆差的舉措,從這個角度來看,特朗普發動中美貿易戰,是出于最初的競選宣言,要帶領美國經濟的騰飛和發展。乍一看,好像是政治原因主導了經濟政策。但是實質上是由于美國今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發展的需求,讓競選者的政治方向和政策措施有了一定的指向性。為實現這一潛在的經濟目標,因此以貿易戰為借口,施行對抗中國的政策。體現了經濟決定政治的正確性。
此外,國家關系的實質是國家利益的關系,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利益沖突是矛盾和摩擦的根源。
美國挑起貿易戰,針對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進行壓制,控訴中方破壞入WTO貿易規則,指責中國企業對美方知識產權的侵犯等。從表象上看是在維護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與此同時,在面對美方的不合理關稅的挑釁,中國政府也硬碰硬,對美國的部分產業也同樣回以高額關稅征收,用以挽救我國企業的經濟損失。
從這一點來看,兩國為了維護各自國家的經濟利益,采取了一系列對應措施。國家利益同則國家和睦,國家利益異則國家多紛爭。
(二)政治關系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除了經濟日益緊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領域也有更好的互動和合作。
如今,中美貿易戰不但沒有停息的預兆,反而愈演愈烈,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很大的威脅。美方民眾常常抱怨人民幣匯率受到干預,中國政府對本國企業的不公平補貼,對知識產權侵犯一再放任,這些輿論激勵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強硬派對中國的抵制,很可能從經濟領域的貿易戰蔓延到政治上的“冷戰”和敵對形勢。
這也體現了經濟關系對政治關系的影響和作用。同時,貿易戰相關政策的實施也會對經濟領域和行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反作用,例如被兩國提高關稅的部分產品,面臨著進出口損失的代價。
中國自改革開放后,在經濟領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成功加入WTO,經濟實力的增強也帶動了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如今,中美貿易戰一再升級,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也可能面臨著“選邊站”的危機。尤其是加劇地緣政治的風險,鄰國不得不趨利避害,迫于無奈在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壓力下進行陣營選擇,如果事態嚴重,歷史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將再次上演。
這樣一來,中美兩國的政治關系將僵化、惡化,形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有違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三、總結
中美貿易戰的形勢和現狀引起了中美民眾,甚至是相關國家的重視和關注,經濟與政治關系是大國關系的重要內容,同時,經濟對政治其決定作用,政治對經濟有一定的反作用。從中美貿易戰來看,美國政府發動貿易戰是出于對國內經濟發展和國家利益維護的需求,經濟決定政治政策。目前,兩國經濟關系緊張,對其他領域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如果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對國際政治平穩形勢帶來潛在的威脅。希望中美貿易戰能及時止損,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發展新型的大國關系。
參考文獻:
[1]蔡潔,陳軍亞.中美貿易發展對兩國政治關系的影響[J].經濟評論,2011(03):117-1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