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彥皓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從古至今,流傳了無數的稀世珍寶,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后人和世人都為之震嘆。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歌謠等藝術。其中,語言是我們最為熟悉,但卻極具內蘊的一門學問。我國對此設立了多種專業,漢語言文學便是其中一例。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專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功能。而我國高等院校中有許多開設了相關專業和課程,譬如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和運用,將為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產生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此,將以北師范和華東師范為例,討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指出現有不足,以期為該專業的長遠發展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 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 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246-02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定位及內容
我國自古代時就有科舉考試制度,極為重視學子的文化語言程度。歷史上更是出現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傳世的詩詞曲賦,成為我國的珍貴寶藏。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除了保持經濟增長,對中華文化的建設和傳承得到了更大的重視。新世紀的到來,給師范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對海外國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留學生交換學習已越來越普遍。尤其是互聯網教育的推動,出現了很多漢語學習的課程。而且,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給漢語工作者也提供了一定的市場和機會。但是,同時也要認識到隨著義務教育的不斷普及,高等教育已不再是難事,我國大學生人數每年都有所增加,給就業市場帶來福音,也給應屆畢業生帶來困擾。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年月的發展和進步,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培養模式。但每所高等院校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指導方針,對人才培養各有千秋,這里拿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為例,初步分析兩所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內容和定位。
北京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專業之一,是文學院的優勢專業”。對于本科專業結構設計有自己的特點:鞏固本專業的實力和地位、重視衍生學科的本土化發展、實現人文學科和應用學科的結合發展。擁有專業分流培養、中文人才培養基地、“4+2”教師教育培養和免費師范生教育培養四類不同的培養模式。關于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包括以下內容:《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古代漢語》、《新聞采訪》、《傳播學名著導讀》、《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和《文藝心理學》等。
華東師范大學則以“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造就高素質人才”為培養目標,本著“彰顯中文學科的特色,以培養專業素質為本,全面發展學生,實現培養目標”的指導思想,有著自己的特色:四年課程安排具有梯度性、重視協調發展,搭配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中西合璧,合理設置中文經典研讀和西方理論研究課程。該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主要有:《中國文化專題》、《西方哲學史(上下)》、《形式邏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精讀》、《現代漢語通論》、《中國制度史》、《中文工具書》和《歷史文獻學方法與訓練》等。
雖然兩所高校都是師范類院校,但可以看出在漢語言文學這一門學科的設置還是有所差異,尤其是指導方針的不同,對人才培養有不同的設計。但是在課程設置上可以看出還是有較強的文學文化專業性。對于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模式,將從整體層面出發進行總結和討論。
二、專業人才培養思路及模式
漢語言文學是一門文學性質較強的學科,加上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許多專業學士終其一生都只是研究某一個細化的領域,要在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里讓學生對這些語言文學知識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要盡量符合未來市場的需要,對學校的培養思路和模式有比較大的挑戰。
(一)人才培養思路
在專業人才培養思路上來看,設置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等院校有以下幾個大的思路:
首先,鞏固并提升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性。從這一點來看,就是將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得更為有條理,符合專業性質,又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要求。從上述兩個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的專業課程來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屬性很強,但是都偏重于學術和理論研究。
其次,講究全面培養學生,塑造高素質人才。這實際上是對學校環境和師資力量的一種潛在要求。如果老師教學能力不強,學校人文關懷和課余活動不夠,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統一制定的課程上,每個潛力不同的學生,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發展途徑,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發展自己。
(二)人才培養模式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而言,大學的培養方案也各有不同,但是總的來看,不一例外是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教師隊伍創新教學培養模式。這一點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他們課堂教學法的技巧和個人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面對不同的學生特色和特點,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人能力,是個關鍵問題。
第二,制定合適合理的課程專業標準。學生雖然有自主選課的權利,但這些課程的時長、時間段、學期階段、必修或選修等都是已經提前規定好的。這就需要深知專業需求和市場需求的人士進行課程的設置和規劃。大多院校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性的課程規劃和選擇,以供本校學生進行學習和深造。
第三,人才培養考慮專業發展和市場發展。每個專業或多或少都會考慮到這點需求,短暫四年的大學教育是學生未來踏入職場的一塊踏腳石,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或綜合的個人能力,這些都離不開大學的教育和實踐。因此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會權衡專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如何讓漢語文化或中華文化得以發展,又如何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市場的整體發展,是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
(一)問題
當代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廣受專家學者的關注,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有著比較長的歷史,如今也規模較大,尤其趁著國家加強文化建設的東風,對漢語、漢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變得更為重要。但是,這一學科對人才的培養仍然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多側重于學術理論,缺乏技能培訓。依然拿上述兩所師范院校為例,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可以看出多為語言文學課程的導讀和賞析,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歷史感和美學賞析能力,對漢語知識和文學內容有一個大體上的掌握,而且會涉及到一些西方理論學習等,在專業課程上更加重視理論知識教育和培訓,缺乏實踐型課程的設置,在技能培訓方面相對缺失。
其次,培養模式單一,市場“供不應求”。根據馬曉琳(2017)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調查數據顯示,實踐教學類課程對學生未來就業有比較強的對口性,而有關于一些溝通表達能力培養課程與崗位需求存在差距,專業課體系對一些就業能力指標無明顯作用。這實際上是培養模式單一的一種表現,課程設置上還是有偏重或是憑經驗進行改革,對未來市場的需求無法真正滿足,“千篇一律”的求職者無法脫穎而出。
(二)對策
以上問題的出現也不是偶然,如今我國的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很大程度上有這樣的學習“慣性”,對理論的學習,對知識的記憶。雖然大學教育鼓勵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也在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和創新課題形式,但真正惠及的對象相對比較少。針對以上兩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思路進行解決。
第一,采取“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漢語言文學,顧名思義,就是對漢語和文學等文化類相關知識的普及和運用,對理論和知識的學習并無過錯,但是需要更多的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產出。可以多設置一些有助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踐活動或相關課程。
第二,培養“漢語言文學+”的復合型人才。時代進步和發展很快,不光是教育要跟進,每個時代潮流中的人都要自覺主動的學習,全面塑造自己。近年來關于復合型人才的提倡此起彼伏,這一點就需要學生有專業依托,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學校的課程和實踐內容可以從“漢語言文學+”復合型人才入手,讓學生不僅有較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力,又有依托該專業的其他技能,為社會未來的多方需求奠基。
四、總結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發展歷史悠久,資源雄厚,而且正值國家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黃金時刻,擁有比較廣闊的發展前景。這門學科教授學生中華文化、語言文學、理論美學、作品賞析和寫作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歷史辨析和美學賞析。根據不同學校的教學方針和指導思想,對于人才培養思路和模式也各有不同,但總的來看,也有相同點,譬如,課程專業性設置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師隊伍、課程設置和市場需求等的綜合考量。但是仍然存在著實踐上的問題,例如,實踐性不強和模式較為單一,希望從復合型人才和加強實踐性入手,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 課程建設. 2008年4月28日.http://wxy.bnu.edu.cn/rcpy/bkjx/zyykc/97467.html
[2]北京師范大學. 專業. 2008年4月28日.http://wxy.bnu.edu.cn/rcpy/bkjx/zyykc/97469.html
[3]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總體培養方案. 2012年11月21日.http://www.zhwx.ecnu.edu.cn/s/64/t/1298/83/a2/info33
698.htm
[4]侯力銘.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J].漢字文化,2018(07):14-15.
[5]季寶璐.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思路[J].科技經濟導刊,2018(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