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景潤
【摘要】? ? 這些年公路建設工程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公路工程施工投資的金額也在逐漸增加,進入新時期,公路建設工程有了新的思路,工程建設單位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在確保施工安全與質量的基礎上,需要對項目建設資金進行科學的籌措,提升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率。本文通過對公路建設工程中開源與節流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希望為促進我國公路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 公路建設? ? 建設工程? ? 開源節流
前言:
資金是確保公路工程有序進行的基礎,但是公路工程的建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但是國家對資金的分配與投入是有限的,導致公路工程的建設出現較大的資金缺口。所以為確保公路工程的有序進行,確保工程質量,公路建設單位要通過開源與節流兩種方法對資金短缺問題進行合理解決。因此對公路建設工程開源節流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路建設工程開源的方法
第一,在公路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公路修建的積極性,在各級政府的參與下,對資金問題進行合理解決。公路建設單位要讓公路沿線的政府與群眾認識到公路修建的好處,發起政府與群眾進行資金的籌措,對資金短缺的問題進行合理處理;第二,要對一些名人、海外華僑等進行鼓勵,這是一項造福群眾的好事,發動這部分人對公路的修建進行捐款;第三,在公路的修建過程中,為有效籌措資金,可以通過道路橋梁的冠名等方式,積極吸收一些企業的資金;第四,如果一些公路的修建需要的資金較多,這時一般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解決,當公路建設完成之后,通過收費的方式收回利息,這樣就能確保公路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1]。
公路建設單位通過多種當時對建設資金進行籌措,確保公路工程建設的有序進行,減少在公路工程修建過程中出現的質量與安全問題。
二、公路建設工程節流的方法
節流很好理解,就說對國家的撥款,以及對籌措到的資金進行可學合理的使用,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費用,在確保公路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的基礎上,對資金的投入進行嚴格的控制。尤其是在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形勢下,資金的科學管理十分重要,不斷提升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率,才能充分發揮資金的作用。下面就對節流的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保護環境。公路工程的修建需要征用土地,很有可能在修建過程中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比如水土流失等問題。這時公路建設單位在修建過程中,要對耕地進行嚴格的保護,對一些生態環境本就脆弱的地區,要一邊修建一邊修復與保護,在修建過程中也要減少對當地環境造成的污染,這樣才能提升公路工程建設的整體效益[2]。
第二,加強管理。在公路工程節流過程中,科學的管理方法是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的手段之一,公路工程建設單位在確保施工安全與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管理方案,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方案對施工全過程進行監管,減少施工過程中發生的安全事故與質量問題,減少在修建過程中造成的成本支出[3]。因此公路工程建設單位需制定科學的管理體系,確保對公路工程施工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保證施工的有序進行。
第三,優化設計方案。公路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牢牢樹立起全壽命周期成本觀念。設計方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公路工程后期施工的進行。如果在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設計方案質量較低,很容易導致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一些質量問題,返工與停工的現象就會頻繁的出現,不但無法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反而會增加成本支出。因此公路工程建設單位在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時,需做好前期的勘測工作,在對施工區域實際情況充分掌握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同時也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精細化設計思想等進行方案的設計。在科學的設計方案下,能對公路工程施工進行科學的指導,減少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安全與質量問題,這樣才能減少施工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開支。
第四,堅持科技創新能力。新時期在各種新技術與思想的應用下,施工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施工進度也有效提升。在公路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很多新材料的使用,不但能有效提升施工質量,保證公路的使用效果,進而提升公路工程建設單位的綜合效益。在新技術的應用下,公路工程修建過程中一些難點與重點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在確保公路工程修建質量的基礎上,成本也進一步得到控制。
三、結語
公路工程項目的建設是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項目,但是在公路工程的修建過程中,由于資金短缺問題,導致公路工程施工的有序進行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就要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對資金短缺問題進行合理處理,不斷提升資金的綜合使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升公路工程建設單位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 考? 文? 獻
[1]高東帆. 淺談印臺區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籌集及財務管理[J]. 今日財富, 2017(6):94-95.
[2]王宇華, 謝洪濤, 陳健翔, 等. 價值工程在香麗高速公路虎跳峽金沙江大橋施工成本控制中的應用[J]. 價值工程, 2017(07):34-36.
[3]曾藝敏. 全管理中的應用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 施工成本控制措施的思考[J]. 科技視界, 2017(12):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