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菲
【摘要】? ? 當今時代,計算機科學與應用越來越發達,人工智能隨之出現并迅速興起,他們已經應用到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本文就人工智能在生物工程方面的應用簡要地進行了闡述,并對其以后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 人工智能? ? 生物工程? ? 應用? ? 展望
引言:人工智能是一種類人行為,用以模仿人類思考和理性行動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人工智能的發展經過了孕育、誕生、早期的熱情和現實的困難等數個階段。本文主要介紹了人工智能與生物工程的融合應用,以及對其發展前景進行設想與展望。
一、人工智能與生物工程的應用
1.1醫療方面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而單單依靠生物技術支持的醫療手段是有限的,因此我們需要尋求與其他領域的技術進行融合,以提高我國的醫療水平,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現為生物醫療領域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使科研工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可能。將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結合之后,即可應用于新藥研發、臨床診斷、健康管理、影像判斷、輔助治療等領域,從而取得突破性進展[1]。例如,基于人工智能開發的病理診斷研究,為了達到智能輔助診療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讓計算機“學習”醫生專家的一些醫療知識和經驗,從而模擬醫生對病理的思維認識、診斷過程等推理模式,這樣便可大大提高病理診斷及診療的精準性和效率性。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機器不僅能“聽懂”和“讀懂”,更能“看懂”我們的世界,使人工智能在醫療影像判斷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對海量的醫療影像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可以提高醫生“看片子”診斷的效率以滿足診斷需求。
1.2國防安全
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國防安全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因此我們需要依托先進的科技來保障國家安全。為保障國防安全,我們已經制造出了一些與生物外形相似的微型機器產品,他們既能隱藏自己,還能秘密進行軍事情報的收集和反饋,從而使國家能夠根據最新情報做出相應的國防安排。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美國的“蜂鳥”,它其實是一種微型機器人:通過應用仿生學的原理,“蜂鳥”的外形與真正生物學上的蜂鳥幾乎沒有什么差別,這樣利于隱藏,并且方便獲取大量的情報信息;此外,這只“鳥”能夠快速精準識別語言、圖像等信息,收集軍事情報,方便國家進行戰略防御和部署[2]。
1.3農業方面
近年來,我國的生物農業技術雖然發展迅速,但其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視,生物農業若想突破其技術瓶頸,實現轉型升級,融合人工智能技術是一條可行的發展途徑。通過大數據驅動加知識引導的數據挖掘等人工智能技術,可補齊農業技術短板,使我國的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更上一層樓。
例如,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生物農業管理系統,我們便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以及周圍環境條件。通過檢測環境溫度、濕度、酸堿度以及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收集數據并進行分析整合,最終做出合理的應對措施,及時補充相應的水分和適量的營養元素。這樣不僅方便了人們對于農作物的管理,還能培育出高產、優質的農產品。
1.4生物識別技術
人工智能的出現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其中生物識別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國的生物識別技術至今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程,自研發以來生物識別技術一直都是當今社會研究的熱點。從一開始的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再到現如今的靜脈識別和聲音識別等等,其發展十分迅速。這些技術通過采集生物的基本特征,并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整合,從而達到精準識別的效果。由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方便性和精準性等優點,它已經被應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支付寶就可以通過指紋識別或者面部識別進行支付;此外,ATM機和手機銀行也開通了刷臉取款、轉帳匯款等功能;甚至還有一些較為先進的無人超市,他們可以通過刷臉進行取貨……這些新興的市場應用需求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物識別的發展。
二、人工智能與生物工程的發展前景
我國的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的結合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已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發揮了其實用價值。隨著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等新型技術革命的興起,人工智能技術必將發展地更為迅速,創造更多奇跡,造福人類。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升級,我們有望實現人工智能系統與人腦系統的結合,加強人與人之間,人與智能物體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當然,所有的新興事物都將面臨考驗,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其所面臨的技術瓶頸以及安全問題都急需我們著手解決。我們相信,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空間定將是寬廣而美好的。
三、小結
人工智能與生物工程已經廣泛應用到了各個領域之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醫療健康到國家安全,再從農業生產到生物識別,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給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我們堅信,今后的人工智能會在更多的領域有所突破,為人類帶來更優質的服務。
參? 考? 文? 獻
[1]周芃池. 人工智能在生物醫療中的發展應用及前景思考[J]. 低碳世界, 2018, 2: 320-321.
[2]吳子龍. 淺析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的融合——以納米機器人為例[J]. 新科技,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