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雨
【摘要】? ? 進入二十一世紀,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移動微型學習模式也在此時應運而生,由于這種學習模式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本文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背景,圍繞微課設計與應用優勢展開全面論述。
【關鍵詞】? ? 移動微型學習? ? 微課? ? 設計? ? 應用
微課作為短小精悍、針對性強的網絡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領域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結合現有教學資源設計制作出集實用性、科學性于一身的微課課件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討的焦點課題。
一、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微課特點
1.1碎片式的課例片段
微課一般以視頻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教師而言,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制作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難點、滿足學生求知需要的視頻課件,由于微課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因此,微課時長不超過10分鐘,以5到8分鐘為宜。這種碎片式的教學方法能夠集中教學重點,加深學生的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1.2情景化的教學資源
微課所體現出的教學內容,重點突出、主題明確、類型多樣、結構緊湊,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即刻被帶入微教學資源環境當中。這種教學模式對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3內容精簡,適合移動學習
學習者在學習微課片段時,往往學習時間不確定,學習地點不確定,傳統的學習方式無法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而基于移動型學習背景下,學習者只需要借助于一部手機或者掌上電腦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此外,由于微課資源耗時短,內容精,學生不用擔心移動流量的限制,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
1.4知識傳授的持續性
由于學習者在學習時,很容易因為一些人為原因或者外界因素而中斷學習,而微課恰恰具有回放功能,學習者再度學習時,依然可以從頭開始,這就使得所學知識點呈現出連貫性態勢,學習者也能夠實現持續性學習的目的[1]。此外,為了避免微課視頻枯燥無味,在設計微課過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圖文資源或者提示字幕,各個知識點的銜接設置一些典型案例,以便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二、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微課設計
2.1遵循針對性、實用性的設計原則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在堅持學習內容保真的前提下,應以學習者的興趣作為出發點,遵循針對性、實用性原則,使學習者能夠受益匪淺。比如對于興趣特長班的學生,可以設計音樂教學視頻、舞蹈教學視頻、美術教學視頻,根據學習者需求,可以將這些視頻分解為若干個實用型微視頻,比如聲樂微課程、歌唱技巧微課程、民族舞微課程、現代舞微課程、簡筆畫微課程、水彩畫微課程等。
2.2取其精華,聲畫匹配
由于教學資源涉及到的范圍較廣,可以說包羅萬象,如果想在眾多的學習資源中尋找出可用性資源,對于微課設計者而言,難度較大。因此,微課設計者應以學習者的切身體驗為著眼點,使學習者能夠集中注意力,在快樂自由的情境中學習各種知識。在學習資源中選取一些精華內容,同時借助于微課視頻聲畫匹配的優勢,制作成應用價值高的視頻課件,供學生學習。
2.3科學合理選擇教學平臺
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學習平臺眾多,在選擇平臺時,應注重知識傳遞的實效性,由于微信的受眾群體較多,而且支持語言、文字、圖片、圖像、視頻等格式,因此,在設計微課資源時,可以結合微信社交平臺的強大功能,以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信一對一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裨益[2]。
三、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微課應用模型
微課資源包涵蓋了微課課程選擇、移動學習單、學習者反饋渠道、階段性習題測試以及教師反思等內容,教師在設計微課視頻時,應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實際調研,合理制訂設計方案。
在設計階段性習題測試環節,應增強習題的趣味性,不能一味的遵循教材內容,針對教材知識點,進行適度延伸和拓展,使學生在掌握一道習題類型后,能夠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以達到鞏固基礎知識、培養拓展能力的目的。在移動微型學習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交互平臺,實現遠程交流,針對難點知識、重點知識、易混淆知識點,進行熱烈討論,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與想法,實現知識共融、知識共進、知識互補的愿景。
在反思環節,教師應及時補充知識養分,實時更新微課內容,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經常進行反思,使設計出的微課資源真正發揮知識傳播者的正向作用,為學習者的持續學習、終生學習提供一個堅實的知識獲取平臺。
總而言之,移動微型學習打破了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將學習地點搬到課外、搬到任何一個生活空間,而微課的教學模式恰恰借助于移動微型學習的優勢,構建了一個知識共享、資源整合、交互共融、反饋及時的微型學習框架,它也必將成為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應用價值高、輻射范圍廣、受眾群體多的新型學習模式。[3]
參? 考? 文? 獻
[1]馮雪芬.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微課設計與應用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1):69-71.
[2]焦寶聰,蘇古杉,陳楠.微課程設計的三重屬性和六大要素[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6):89-95.
[3]盧勝男.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型移動課程的設計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