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棠
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一旦生病,能否看得起病,才是最應該關注的現實問題。而這一問題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被歷代統治者所高度重視。
古代醫者的醫術參差不齊,大多醫者水平有限,而醫術稍好的郎中,看診的價格自然也就偏高,名醫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而且中藥治本但療效慢,要看好病必須長期吃藥,這就意味著一筆長期持續的開支。
因此,看病費用對古代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尋常人家生病,若非危及性命,一般情況下則是能扛就扛。顯然,歷代統治者對于這一點,很早便心知肚明,歷朝都有相應的免費醫療制度或臨時性政策,來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
早在周代,朝廷就設有“掌養萬民之疾病”的“疾醫”一職。但“疾醫”數量少難以服務眾多百姓,因此更為常見的方法就是朝廷賜藥。特別是在遭遇瘟疫和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時候,朝廷往往會通過賜藥于民的方法,來保障百姓的醫療權益。賜藥是歷朝施行的一種仁政,我們從秦朝到清朝的史料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朝廷賜藥的相關記載。
例如,《漢書》記載,西漢元始二年,全國多地發生旱災及蝗災,當時掌權的王莽便以漢平帝的名義,賜藥給災民,并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南宋紹興十六年,京師發生疫病,高宗趙構派出翰林院醫官,免費給京城內外的百姓看診并分發藥品。不只是朝廷會賜藥,地方府衙也會不時為轄區內的百姓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亂世紛爭,戰爭頻仍,百姓的醫療更成為了突出的大問題。北魏朝廷尤其重視醫療問題,于是創造性地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面向基層的政府性醫療機構——別坊。前朝政府雖然也有為百姓提供免費醫療的情況,但多是臨時性的。別坊則不同,它是專為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更重要的是,醫費用全部由朝廷來負擔。
此外,為保障別坊內醫療人員的醫術水平,北魏朝廷還設置了醫者的分類考核制度,按診療水平的等次給予不同的獎懲。這同樣是歷史上的一項創舉。北魏的醫療改革,著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即便放在今日,實行起來也是十分不易的。
然而,北魏的別坊只針對京畿地區,對于更為邊遠地方的百姓,卻只能通過分發朝廷醫署精編的“醫療手冊”來進行基本的醫療輔助。顯然,這種方法所能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于是到了唐朝,由于國力各方面的增強,醫療衛生機構也相應完備起來。
為了更好地在百姓生活中普及醫藥衛生常識,開元十一年,玄宗李隆基“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考慮到還有一部分百姓家里買不起筆墨,無法抄寫醫方,皇帝還下詔,在地方鄉間要道處都要公示醫療衛生知識。
不僅如此,唐朝還以立法的形式,來規范醫者的職業行為,保障醫療水平。“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醫者若有因財而詐稱患者病情嚴重的,以盜竊罪論處。這是針對有意為之的情況,即便是無意的誤診誤判,也同樣會有法律懲處。如此一來,大大保障了百姓的基本醫療權益。
由個體經營的藥店,古時很早就已經出現,但由官方開辦的藥店,則是從北宋才開始設置的。官辦藥店專為百姓提供價格低、療效好的成藥,受到百姓歡迎。
北宋熙寧三年,在宰相王安石推動的變法之中,新實施的“市易法”還將藥品納入到國家專賣行列。當時就有合劑局、太平惠民局和施藥局等官辦藥店,實際上不僅為民售藥,也提供一定的診療服務。
不單是醫藥方面,宋朝也同樣設置了保障貧困百姓就醫的“安濟坊”。說起這“安濟坊”,它與我們所熟知的大詞人東坡先生還有一段淵源。元祐五年,蘇軾正任杭州通判,時值當地疾病流行,為了給窮人就醫提供方便,蘇軾領頭在當地建起了病坊,名為“安樂坊”。
崇寧二年,“安樂坊”由官府接管,更名為“安濟坊”。此后,“安濟坊”這類帶有慈善性質的醫館紛紛在地方建立。明清時期所設立的“養濟院”也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