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 王德勝 李唏
摘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個條目,是《大學》的精義所在,它闡述了以修身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育讀書人將自己的知識和修養與國家和社會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八條目”對當前的教育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八條目;個人修養;濟世經邦
《大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與《論語》、《孟子》、《中庸》并稱“四書”,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就教育目的、任務、步驟和途徑做了一個總的論述,并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綱領,對中國千百年來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所謂“大學”是與“小學”相對應的,“小學”在中國古代主要指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而“大學”特指倫理、政治、哲學等濟世經邦的“大”學問,漢儒鄭玄在《三禮目錄》里說:“名為《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唐代的經學家孔穎達,孔子的后人,在其《禮記正義》中說到:“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于天下。”可見,《大學》的立意和著眼很高,它旨在論述儒家道德修養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并明確的論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對做人、處事、治國等都有深刻的啟迪性。
一、八條目及其含義
《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即,要想彰顯高尚的道德思想于天下者,必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國;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國者,必先安排管理好自己的家族;要管理好家族者,必先修行自身的品行和人格;要修行自身,必先真誠意念、端正思想;而誠意正心的前提是通過研究認識世間萬物,獲取知識和智慧。這里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儒學之集大成者朱熹稱為“八條目”。
格物,意即深入觀察研究某一事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所格之物,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無形,得出的結論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并從獲取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大學》本身對“格物”、“致知”沒有作正面的解讀,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為:“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1)意思是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以至窮盡的地步,從而使自己的認知達到較高的層次。格物以致知,這一過程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規律的。
誠意、正心,指的是在具有了一定的認知的基礎上修養自身,誠實意念,去除各種不良的情緒和邪念,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是八條目的核心,長期以來《大學》常常被解讀為指導知識分子個人道德修養的理論,即是因此。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觀點,一個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離開了這一點,即便是掌握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也不可能真正成為家國的棟梁。
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在修養自身的基礎上進一步帶動自己身邊的人,再推而廣之,以至善之德教化國民,最后達到天下太平、祥和的最終目的。
可見,八個條目是前后相繼、環環相扣的統一體,以“格物”為起點,以“修身”為中樞,以“平天下”為終極目標,這是一個層層遞推直至走向內圣外王的過程,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八條目”為讀書人指明了修己治人的道路,強調獲取知識和提高修養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的一致性。同時,八條目把家庭的管理與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順理成章地聯系到一起,這正是儒家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的一貫的思想。
二、八條目的意義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在《中國人在科學人文主義方面的貢獻》一文中說到:中國文化“從來不把人和自然分開,而且從未想到社會以外的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個人的知識、道德的修養以及成功的目的從來都是和家邦以及社會聯系在一起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終其一點是在修身,在完善了個人修養后則擇機報效社會,正如孟子所言“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2)
《大學》作為儒家的教育論著,八條目為其精義所在,用現代教育的眼光來審視,它旗幟鮮明的闡述了儒家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的目的,培養人才的質量和規格要求,以及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養能夠擔當“平天下”重任的“內圣外王”式的人才,其途徑就是通過“格物、致知”以“誠意、正心”,由修己而治人。“內圣外王”式的人才是儒家教育的理想目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和培養途徑培養出來的人才,即便不能“兼濟天下”,至少可以“獨善其身”并時揣“兼濟天下”的理想。由此看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博得歷代王朝統治者的青睞而占據政治思想的主流,從精神上統治中國兩千年絕非偶然。
近年來,隨著西風東漸,部分年輕的知識分子深受影響,追求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切活動都以利己為核心,這個現象的出現不得不引起教育界以及全社會的警惕和深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與過分寵溺家庭教育有關,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的“唯分數論”的教育理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知識僅僅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教育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的,人自身的修養和提高也應該與國家、社會聯系在一起才有意義,也只有和國家及社會聯系在一起才有前途。當年12歲的周恩來立下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在今天依舊振聾發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今天也依舊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
注釋:
朱熹《四書集注》
《孟子盡心章句上》
參考文獻:
[1]經典課程編委會.北大哲學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2]楊伯峻.孟子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