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如
摘要:作為中國詩歌史上光輝耀眼的一代才媛,薛濤在六十三載的生涯中賦詩五十余年,據傳有詩作五百首,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產”的女詩人,她也因此頗受關注。本文將著手分析薛濤政治詩的思想內容。不難發現,女校書的政治詩作主題并不局限于抒發貶謫失意或者贊頌怨刺時政,更涉及到描寫邊塞風光,表達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戰爭觀的高度。
關鍵詞:薛濤;政治詩;思想內容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與魚玄機、李冶、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在她流傳下來的91首詩作中,24首政治題材的作品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薛濤的政治詩作可根據主題分為三種:貶謫失意詩、美刺勸勉詩以及反戰邊塞詩。
一、貶謫失意詩
薛濤詩作中,“感嘆身世、悲憤遭際者不多”,但《十離詩》正是其中不多見的書寫惆悵失意之作。據張篷舟先生考證,這組詩應作于貞元五年前后薛濤因事觸怒劍南節度使韋皋而被貶松州期間,為獻韋之作。十首詩中蘊含了作者赴邊時的兩種不同心緒。
第一種是如泣如訴的悔過態度,體現在《犬離主》、《馬離廄》、《鸚鵡離籠》、《燕離巢》、《魚離池》五首作品中。這五首絕句依次將自己比作犬、馬、鸚鵡、燕、魚,而將韋皋喻為主、廄、籠、巢、池,以自己遭到厭棄的原因:“咬著親知客”、“驚墜玉貌郎”、“出語無方便”、“銜泥污玉枕”、“擺斷芙蓉朵”,含蓄道出自己“犯錯”后的悔恨,楚楚可憐之態躍然紙上,毫無疑問,服軟示弱是她此時最為理智的明哲保身之舉。
第二種則是在社會背景下對自身境遇的體察,《筆離手》、《珠離掌》、《鷹離鞲》、《竹離亭》、《鏡離臺》等五首詩與前五首相比,更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境遇。其中對失去自由的妥協、對凄苦遭遇的無奈、對世情人心的諷刺絕不能用奴顏媚骨概括。
這五首詩中作者自己的喻體不再是低人一等的犬馬一類,而是相對高貴的筆、珠、鷹、竹、鏡。而被厭棄的原因也變成了“鋒頭盡”(筆)、“玷相穢”(珠)、“塵蒙蔽”(鏡)等外部原因以及“竄向青云外”(鷹)和“春筍鑽墻破”(竹)這種無可厚非的追求自由的行為。在這幾首詩中,詩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她遭貶松州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她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是因為自己的榮辱與自由是掌握在別人手中的,她始終逃脫不了將自己的命運主宰權假手于人的悲劇。這種悲劇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封建社會全體女性的悲劇。
二、美刺勸勉詩
在薛濤的政治詩中,還有一類表達了她對時政民生的關切,即美刺勸勉詩。由于詩人廣闊的藝術視野和參知軍政的經歷,其作品中便或顯或隱地流露出對時政的贊頌與諷喻,加以對官紳士子政績的頌揚與鼓勵。在薛濤91首現存詩作中,這類作品雖然僅有6首,但其中政治情懷的吞吐也是可感可知的。
續嘉陵驛詩獻武相國
蜀門西更上青天,強為公歌蜀國弦。
卓氏長卿稱士女,錦江玉壘獻山川。
這首詩其實是對武元衡出鎮西川途中所做《題嘉陵驛》詩的應答,武詩中寫“路半嘉陵頭已白,蜀門西更上青天”,其實是表現了一位當朝宰相出鎮蜀地的惆悵與滄桑。而薛濤此詩首句即引原作,卻翻新了詩句原意,平添巍峨雄壯之感。而后一句“卓氏長卿稱士女,錦江玉壘獻山川”則贊頌了蜀地的鐘靈毓秀和太平盛世的祥和,更是對武相國的安慰與鼓勵,希望他到任后勵精圖治,為劍南治世錦上添花。
除了對盛世的熱情褒揚,薛詩中也有針砭時弊之作:《謁巫山廟》中,頸聯“朝朝夜夜陽臺下,為云為雨楚國亡”化用了宋玉《高唐賦》中神女對楚懷王的自白:“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沉耽女色、不務正業,使得懷王落得身敗國亡下場。末句以景結情,更渲染了歷史興亡之感。薛濤此處定然不是就史寫史,而是鮮明的借古諷今,以楚懷王的荒唐舉止暗諷當朝皇帝德宗李適的不道之舉。中國古代的女性由于所受教育和思想觀念的束縛,往往不會關心政事,但在《謁巫山廟》一詩中,涉及到對國家興亡的認識,薛濤的見解不可謂不深刻清醒。
除了上述兩首詩作以外,《上王尚書》、《和郭員外題萬里橋》、《酬李校書》、《贈蘇十三中丞》等作品則表達的是對為官為吏者政績的夸贊以及對他們更有作為的期待與勉勵。
三、反戰邊塞詩
前文中提到,薛濤因事被韋皋罰赴松州,在此期間,她還創作了《罰赴邊上韋相公》二首和《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二首等四首邊塞詩作,與薛濤其他的邊塞反戰詩(《上川主武元衡相國》二首、《賊平后上高相公》、《籌邊樓》)遙相呼應,或是描繪邊塞景觀,或是書寫邊塞生活,并在其中暗含了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美好期望。
以《罰赴邊有懷上韋相公》其二為例:
問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
“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一個“羞”字背后蘊藏了對“隴頭兒”的無限同情,更是暗將韋相公門下歌舞升平的景象與嚴酷的邊地戰場對比,明代文豪楊慎評之“有諷喻而不露,得詩人之妙。”其實在薛詩中這類寄托諷喻的邊塞詩不在少數,《上川主武元衡相國》二首中也有“東閣移尊綺席陳”的熱鬧筵席與“軍城畫角三聲歇”的冷瑟邊境對比,頗有高適《燕歌行》中“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意味。
當然,薛詩中也不乏昂揚雄壯之作:
《賊平后上高相公》
驚看天地白荒荒,瞥見青山舊夕陽。
始信大威能照映,由來日月借生光。
本詩作于高崇文討伐割據作亂的劉辟并將他送京伏誅以后,表達了作者對劉辟背國行為的的憤恨以及對高崇文維護西川和平的信任與贊揚。首句“驚看”二字寫出了戰后“天地白荒荒”的觸目驚心,而“青山舊夕陽”則暗示著和平的到來,對高相公威風八面、使日月生光的贊頌雖略顯夸張,但背后其實蘊含的是作者對戰爭的極端厭惡以及對百姓即將迎來和平生活的期待與激動。
綜上所述,薛濤的政治詩中既有抒發被流放邊地的失意之作,又有美刺時政、勉勵官紳的作品,更可貴的是,她的邊塞詩以俯察全人類的高度和超越時空的視野,表達了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主題。作為一介女流,她憂國憂民的情懷、反戰求和的思想、兼濟天下的胸襟使她對“萬里橋邊女校書”的稱號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
[1]張篷舟:《薛濤詩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2]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中華書局1990年版
[3]張濤、王萍主編:《歷代名媛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