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媛
摘要:蔣勛的《孤獨六講》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作者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如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生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綁與被捆綁的倫理孤獨。他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關鍵詞:孤獨;思維;本質
一、什么是孤獨?
究竟什么是孤獨,一提到孤獨一詞相信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孤獨。這可能跟人類群聚社會關系,當大家習慣了群聚習慣了多人的相處模式,往往出現了,只是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孤獨許多人害怕孤獨,恐懼孤獨,或許是他們沒有真正的了解孤獨,了解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孤獨。許多人或許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出去旅行還是結伴同行?是今天自己的想法還是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適中請表達于自己,還是應和他人,變成太原心目中想要的樣子?自從讀了蔣勛的這本孤獨六講,我對孤獨又有了重新的定義。可能原本在我腦中的孤獨范圍太狹隘。蔣勛在六個方面分別敘述了六種不一樣的孤獨。就像蔣勛在自序中問自己:“我可以孤獨嗎?我常常靜下來問自己: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在想怎么會有人喜歡孤獨呢?究竟什么是孤獨,難道是我對孤獨的定義起了偏差?
蔣勛分別從情欲、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等六方面詮釋了孤獨。可能這方方面面的孤獨都不能簡單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要不然蔣勛也不能寫一本書來解釋“孤獨”。但這些方方面面的共同點就是孤獨基本上等同于自己。因為人出生到死去,都是一個完整而又孤獨的個體因為是個體所以才孤獨。
二、方方面面的孤獨
1.不要害怕孤獨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孤獨,信息流通越來越發達了,通訊科技也快速的進入,但這些居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的荒涼的孤獨感。而蔣勛想談的就是這樣的孤獨感,因為人們越來越害怕孤獨,從來不珍惜和自己內心的交談。其實讓孤獨這一詞變得不好,主要原因是因為你害怕孤獨。“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于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的原因。”也就是說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給予孤獨,尊重孤獨。讓自己成為自己生命里第一個暗戀的對象,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你如果完成了個人孤獨,或許你在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關系里讓他們聽懂你在說什么,你也能聽懂他們在說什么,而不是一些片片之談。也就不會到你問起你的父母: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這些關于生命最早對于孤獨感的發問時,父母就不會只是回答:撿來的了。
2.根深蒂固的群體文化
許多傳統小說,包括張愛玲的,都會提到新婚夫妻與父母同住,隔著一道薄板壁,他們連晚上房事,都不敢發出聲音。一個連私人空間都不允許的文化,當然也不存在情欲孤獨。這樣的儒家文化,因為總是倫理之間的相互關系,會壓抑個體的孤獨感,使之無法表現。魯迅的小說《藥》.主人公是秋瑾,當時村里有個小孩得了肺病,村里人相信惟一醫治肺病的方法就是吃下蘸了剛剛被砍頭的人的血的饅頭。一邊是一個希望改變社會的人被斬首示眾,有一邊是愚昧的民眾。我相信五四運動所要的對抗,就是這一種存在于群體文化中愚昧到驚人地步的東西,是孤獨的秋瑾走向刑場,知道嗎?他的血只能救一個得肺癆的孩子?試問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對抗這種群體文化嗎?如果因為你害怕孤獨,不敢獨樹一幟,怕受到群體的譴責。與其他大眾一樣,那結局也就可想而知的可怕。在莊子的哲學里,寫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個人活著,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對話,不是和人對話。這是在巨大的儒學傳統中的異端。就像如下的群體文化避談死亡,一如避談孤獨,一直影響到我媽媽那一代不談死或是諧音字的禁忌。我們也會用各種字來代替死,而不是直接說出這個字,他明明是真實的終結,但我們還是會用其他的字代替或美化死這個字。我們現在最底層的價值觀,倫理觀以及語言模式,在本質上都還是不舍得某種文化的影響,這種文化根深蒂固已經成為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或者是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并不代表正確,我們應該相信孤獨感會幫助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習慣意識。
這就需要,我們試圖用語言去群體語言進行溝通。但這種語言的發起也是因為我們特立獨行的孤獨感發出的。“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學評論家講過一句話: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的什么,要看他沒有寫什么。如同你聽朋友講話,不要聽他講個什么,要聽他沒有講什么。”這個時候的語言就不再是習慣性的模式,而是一個聲音,乘載著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思想的時候,才是語言孤獨。
三、思維孤獨的決定性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到底對不對?而現在又出現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讓我深思:我覺得孔子說這句話的本意是沒有錯的,但是他應當放在一定的范疇內。如果有兩個人遇難,且兩個人‘不欲都是一樣的,那這句話就沒毛病。如果不能確認兩個人的不欲是相同的,那就不成立,哎,現在這個獨立個性的社會,你永遠也不會想清楚,在別人眼中什么是想要的有利的,什么是不想要的,不利的。所以不要強迫別人做任何事,無論你的出發點是多么好,都不一定如別人所愿。那樣自然自己想要的也并不一定是他人想要的,也不一定是他人不想要的。我們不要被慣性的思維所麻痹,用慣性的理論來推論。我們應該有各自孤獨下的一個完整的思辨過程。如果大家都講這樣的話,電視里面的東西一直重復著,那樣的話,既沒有思辨也沒有思維。如果只有一個聲音的社會是有問題的。沒有一種聲音是絕對百分百的好。任何一種聲音都有些存在的價值,尤其存在的理由,可是他也必須與其對立的聲音才產生互動,那才是好的現象。
總結:
孤獨是思考的開始。蔣勛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里面最大的孤獨,在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的一個思考著他的心靈是最孤獨的,所以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會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思維性,這是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