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婷
電影《美麗心靈》上映于2001年,是由美國導演朗·霍華德執導,羅素·克勞、艾德·哈里斯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以經濟學家約翰·納什為原型,講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一生。
本文從三個方面,淺談該電影中的美感表達。
一、前后呼應的結構美感
電影的結構美感,首先來自于前后呼應,在電影《美麗心靈》中許多的前后呼應。
在電影的一開頭,普林斯頓大學學術禮堂內,年長的導師在激情的講著數學家是如何破譯密碼,從而幫助戰爭獲得勝利,之后問道,誰會是下一個獲得如此成就的人。鏡頭轉向坐向坐在人群后面,意味深長的男主角約翰·那什。
這個鏡頭呼應了后來,主人公約翰·納什患有精神分裂癥之后,始終認為自己是軍方的戰士,是幫助美國獲得戰爭勝利的英雄,這一發瘋的緣由,就是在學生時代的約翰·納什被灌輸榮譽感的解讀。
主人公約翰·納什在電影的開篇,提出的構想并不能夠被導師所接受,在導師拒絕他之后,畫面來到普林斯頓的禮堂,看到眾人在給另一位諾貝爾獲獎者贈送鋼筆,這個習俗代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尊敬,約翰·納什在一旁看著若有所思。
而在電影瀕臨結尾的時候,歷盡艱辛的約翰·納什也活的了諾貝爾獎,所有人給垂老的約翰·納什贈送鋼筆的時候,代表他終于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同。
與此同時,電影的開頭,還提到約翰·納什說自己雖然不喜歡數學,但是數學是讓自己得到尊敬的唯一方式,而電影的結尾,約翰·納什得到贊同的原因,確是因為他終于找到了獲得贊同的另一種方式,他不再執著的要成為左右戰爭風云的數學家英雄戰士,而是做一個與之相比更加平靜的生活——成為大學教師,在這一條道路上他放棄了自己的英雄夢,但是他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電影的開頭,約翰·納什的同事問他,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直覺和創新能力怎么辦,在電影的過程中,約翰·納什真的因為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產生了副總用,失去了他的直覺和創新能力,這也是與開頭的呼應。
另外,男主角約翰·納什參與酒吧排隊等活動中,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并沒有浪子室友的出現,這也暗示了浪子室友查爾斯·荷曼其實是一個虛幻的存在,是約翰·納什自己精神疾病之后假想出來的存在,這也是對后面,約翰·納什被確認精神病的一種呼應。
二、天才與瘋子的博弈美感
《美麗心靈》中主角約翰·納什在影片的各處均被暗示其是天才,與眾不同,是以他想獲得成功的方式已經超越了普通人的學術追求,而是下降自身,得到世人的認可與理解,這也注定了約翰·納什的一生都在與自己博弈。
這一博弈也正是約翰·納什提出的均衡論的精髓,尋找一種平衡,一種最佳方案。
影片開頭,約翰·納什想導師提交的論文不能夠被老師所理解,在失望之中的約翰·納什與假象中的浪子舍友一起將桌子從宿舍推下去,這一幕象征著一種解放,打破固有思維,約翰·納什開始尋求一種可以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理論。
后來,成為教師的約翰·納什遇到了美麗的女學生艾麗西亞,艾麗西亞巧妙的解決吵鬧的施工和不能開窗的矛盾,使得約翰·納什開始意識到,贏得雙贏局面,也許只是換一種思路,這與影片最后約翰·納什換了一種思路,不強求治愈精神疾病,一樣獲得了雙贏的局面相呼應。
約翰·納什被發現有精神疾病的過程中,認為自己是軍方的戰士,為了保護祖國而破譯密碼,之后他被送入精神病院,從精神病院出來的約翰·納什因為服用精神類藥物的緣故,編程了一個普通人,他看著以前可以輕易解除的題目,卻再無思路,盡管醫生安慰他說治愈疾病之后,就可以不再服藥,凡是從天才變成凡人的約翰·納什卻其實生不如死。
最終,約翰·納什選擇了不吃藥,這樣盡管幻覺依舊存在,但是他卻可以重新同之前天才一樣思考。約翰·納什也終于在一個雨夜發現小孩子不會長大這個漏洞,從而相信了一切幻覺都是假的。
約翰·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終究選擇了放任約翰·納什不吃藥,幫助他習慣這樣的生活,而不是強迫他進入精神病院治療,這固然是一種愛意的表達,也更是一種平衡,幫助約翰·納什尋找一種可以正常生活的平衡。
對于約翰·納什來說,他不再吃藥,放任幻覺的存在,卻克制自己,不在與幻覺進行任何互動,他留著眼淚與幻覺中的小女孩訣別時候的畫面,也代表了他最終向世界的妥協。
這也就是博弈論中的精髓,一種于世界和平相處的平衡。
幻覺與天才思維只見的取舍,主人公約翰·納什的一生之中,都在與自己博弈,看過電影之后,我也更加深刻的明白,世界上沒有簡單的對錯,我們都在與自己博弈。
世界上沒有完美,而我們都在不完美在會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約翰·納什的一生并不在于其學術層面的不斷進取,而更多的是一種與自己的爭斗,在于他終究找到了一條出路,來與世界和解,而經過了這一系了的奮斗之后,他也終于在晚年為世界所接受。這是一種妥協,也是與無數不斷學習進取的人的一種殊途同歸。
電影《美麗心靈》不單單是經濟學家約翰·納什的生平改編,更是對他所提出的博弈論的一種闡釋。
三、貫穿始終的真實與虛幻的探索美感
電影的前半部分將男主人公約翰·納什塑造成了一個幸運的為在為軍方效率的天才英雄形象,因為其塑造十分成功,在約翰·納什被精神病醫生抓捕的時候,我甚至一度認為,是否是因為主人公約翰那是所面對的局面太過惡劣,太過復雜,于是主人公說的話不被人所相信。
這也讓我們有所思考,我們是不是也生活在一個我們認為的虛幻世界中,我們所認知的,所看到的一定是真實的么?
直到大雨之中,約翰·納什發現了一切極為幻覺,他才終于發現了現實與虛幻的突破口,也代表著他向世界的妥協,這也是電影引發的我們對現實與虛幻的思索。
看完電影之后,我都一直在想,現實中的主人公約翰·納什是不是一個真正的瘋子,或許他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天才,只不過生錯了時代,被人陷害。于是我查閱了資料,這些資料告訴我,約翰·納什確實是一個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
在現實中,約翰·納什并不像電影中是唯理論軍方為了祖國的榮譽而走火入魔,而是荒誕的認為自己是為外星人破譯密碼。
如果電影中也采用如此寫實處理,那么觀影者可以很明確的清楚約翰·納什是一個精神病人,也就缺少了電影中那種走火入魔的令人惋惜,和真實虛幻之間的令人反思。
作為觀眾,看過《美麗心靈》之后,再去回顧約翰·納什的一生,則會帶著更多的唏噓與無奈,哀嘆他不幸與傳奇一聲的同時,更加感受到電影帶來的最大的善意。
這也正是電影存在的意義之一,教會觀影者們溫暖。
同樣的藝術改編,還表現在約翰·納什的生平上,約翰·納什在現實中并沒有一位如同電影之中女主角一樣從一而終的妻子,他在現實中 與電影中的妻子原形艾麗西亞早早離婚,盡管艾麗西亞確實一直與他有不能磨滅的幫助,但是卻少了一些電影帶給我們的美好。
電影是來源于人生,但是經過了無數的升華,用無數的善意表達,來讓我們感受到美感。
以及電影中約翰·納什說自己的兒子在哈佛大學讀書,然而現實中約翰·納什的兒子卻沒能繼他的才華,只繼承了他的精神疾病。
這些令人唏噓的現實,都在電影中得到了美化,美化同時,用無限的善意來令人反思。
電影《美麗心靈》的出色結構,用電影詮釋了經濟學家約翰·納什生平的同時,巧妙的利用結構闡釋了約翰·納什的經典理論——均衡論,更是在虛幻與現實之間進行升華,電影與真實之間進行改編,讓人看后回味無窮。
人無完人,人們都在尋求一種平衡,在世界中找尋一條和解指路,盡管人生不能先個電影一樣十全十美,但是《美麗心靈》卻帶給了觀影者最大的善意。
這就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電影藝術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歐佳寧.從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電影臺詞[D].暨南大學,2018.
[2]李陽.混沌中求真理——論電影《美麗心靈》的美國文化透視[J].電影評介,2014(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