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
摘要:作為十九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以出色的心理小說《紅與黑》展現了“人的心靈的激蕩和熱情的最精細的變化。”他被公認為“心理描寫的巨匠”,并以杰出的心理描寫獲得“近代小說之父”的稱譽,筆者將從以下五大方面結合具體文本來探析司湯達的“心靈剖折刀”,學習這樣一種心理描寫的卓越技巧。
關鍵詞:心理描寫;《紅與黑》;司湯達
一、心境相觸,寓情于景
在《紅與黑》這部作品中,心境相觸,寓情于景的筆法在描寫中可謂是筆墨濃重,在細節的描寫層面非常注重景色的描畫,通過外在景物的續寫和內在景象的內外合一,有效地通過外在的客觀事物特征的描寫和內在景象的有效地融合,從而將內在的心理情緒通過外在的客觀特征的描寫表現出來,展現出司湯達在心理描寫層面的筆法高超,技藝精湛,更是堪稱為“心靈剖析刀”。
可見的景物描寫并不多。司湯達沒有刻意地描寫客觀的物質世界,而是將內心波動的情感融入周圍的事物中,例如開頭的一段描寫:“夕陽西下,決定性的時刻臨近了,于連的心跳得好怪。入夜,他看出這一夜將是一個漆黑的夜,不由得心中大喜,壓在胸口的一塊巨石被掀掉了。”(選自第九章:鄉間一夜)這段的描寫將于連決定要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情景,通過微妙的心理描寫展現出來。通過作者塑造的氛圍,我們由此強烈體會到了于連當時的緊張感,也是于連心理活動的外部化描寫。
二、獨白精彩,情感細膩
司湯達在心理描寫上運用人物獨白的方式展現了內心的矛盾沖實,甚至于在第十五章里,滿滿都是于連的內心獨自:”顯然,他們想毀了我。至少也要嘲弄我……”,繼而又想,萬一瑪蒂爾德是真的呢!”接著又責備自己不該懷疑,“我破壞女人的名譽!啊!萬萬不可以的。”獨白的精彩應用,在必要的情景環節之中,通過獨白的伶俐表現,從而使得情景的更深一層,利用于連精彩的獨白的形式,將隱藏于于連內心深處最為真實的內在利用獨白的絮語有效地表達出來,更深層次的將于連的內在的情緒,以及內在的種種表現出來,恰如其分的展現出于連情感的內心的細膩。
在于連復雜的心理活動描寫上,司湯達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于連內心的矛盾,最后用簡單的一句“這個晚上真是可怕”結束了這一章節。通過對獨白的深入描寫,展現了細膩的情感,將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露無遺。
三、內外映襯,深度描寫
傳統的人物塑造都是由外貌、動作和語言等角度展開描寫的,而在《紅與黑》中,司湯達通過精湛的外部特征的深度敘述,將人物的心理通過外部描寫有理有據的表現出來。例加德·瑞那夫人初見于連時,作品是這樣描繪的:“她完全被于連俊美的面龐,又黑又大的眼睛、漂亮的頭發所迷住,感到非常快樂。”這樣通過外貌特征的敘述,側面反映出德·瑞那夫人豐富的心理活動。
又在于連見瑪蒂爾德小姐時,“她有著淡黃色的頭發,身材較好,但于連一點兒都不覺得她很迷人。雖然地有一雙迷人的眼睛,但這雙眼睛讓人感到她有一顆冷酷的心”,相對于純客觀的外貌描寫,我更偏向于這種著眼于內心感受的描寫手法。不僅讓讀看見人物之所見,更是感人物之所感,在外部特征的描寫上更添了一層心理描寫,實為精妙!從這樣的敘述角度來感知人物的所見所思,不僅豐富了人物的動作、語言與神情描寫,更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及發展趨向。
四、思想深刻,層次豐富
司湯達對于心理的描寫是立體化的,他觸及到了人物的深層心理,甚至于潛意識心理。例如于連在神學院里遭到其他同學的敵視,他自語道:“我走進了人世,我發現了真理,我的周圍站滿了真正的仇敵,直到我演完我扮演的角色。”司湯達經常以人的靈魂為研究對象,在展現人物形象的同時,透過筆端去觸碰人物的靈魂,同時融合了相關的史學知識,并將它們運用到小說的創作之中,讓提升到了新的層次。
他再說道:“多么大的困難呀!每分鐘都在假冒為善,就令古代的大力士赫克里斯在這樣的環境里,都要使他的工作失敗……”他們所說的種種道理,不過是混淆人們的耳目,把像我這樣的瘋人,推到陷阱的深處罷了。”
這是于連對所處境遇的冷靜反省與思考,由淺入深地體現了他對現實的清醒認識,這段心理描寫的層次性使于連的人物形象更為飽滿真實,也為后續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
五、由點及面,反映現實
可以說于連的心理反映了時代的普遍心理及人們的精神面貌,這也是《紅與黑》能獲得巨大反響的重要原因。司湯達將個人的心理延伸到社會層面上,體現了當時法國的現實狀況。在后文于連對自我的剖折中可以看到這一代年輕人的迷茫與恐懼。”我愛過真理,現在它在哪里?……到處都是偽善,至少也是招搖撞騙。”
此時于連覺得自己既堅強又果斷,像一個洞察自己的靈魂的人一樣。于連沒有錯,錯的是他處在這個時代,這一段深刻的人生思考不禁惹人反省,為何一位擁有英雄性格的人物卻在一步步迷失自我,落得如此結局?這不僅是于連的迷茫與困惑,更是值得所有追求真理的人思考的人生命題。
(注:小說中有很多精彩的心理描寫,在此不一列舉。本文將零散的例子歸納整理,并擬出以上幾點,從多個方面分析司湯達獨到的心理描寫手法。)
參考文獻:
[1]司湯達的《紅與黑》[J].包承吉.語文學習.1979(06)
[2]簡論《紅與黑》[J].辛未艾.讀書.1979(05)
[3]縱向的人和橫向的人生——重讀《紅與黑》[J].康曉蓉.書屋.2014(08)
[4]《紅與黑》心理分析特色論[J].蘇暉,黎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