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海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決定人生品性優劣的特殊階段。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肩負者,是實現中國夢的創造者,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說于己是功德無量,于人是受益終生,于國則是播下和諧發展的希望火種。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現階段小學開設的唯一一門關于品德培養的課程,它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它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基本特點。課程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我認為,品德與生活教學應該以嶄新的教學理念,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拓寬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時空間里自由地學習、感悟,從而促進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一、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習情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品德與生活課程所呈現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因此,我摒棄原來的說教課堂模式,把握教材和兒童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呈現內容,利用謎語、故事、歌曲、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導入,利用開火車、找朋友、奪紅旗、情景再現、角色互換等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通過說一說、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等形式,努力構建自主式的、開放式的、探究式的、生活化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強烈情緒,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活潑地學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融入自然懷抱,陶冶高尚情操。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建立在兒童的生活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經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都需要兒童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周圍的自然、社會、人、物發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這一要求不是僅僅依靠四角教室內的單方面的傳授或形式上的手腦活動就能獲得的。很多時候,它都要求我們能和孩子們一起走出課堂,為自己打開一個寬闊的生活空間,很顯然,大自然無疑是最后好的學習天地.開放性的品德課可以在任何適宜的地方進行。如閱覽室、操場、花園甚至是郊外、田野……美麗的大自然充滿了誘惑,充滿了魅力,讓人向往,讓人憧憬。融入大自然,去感悟自然的風光與秀美,是一種精神享受。我曾經帶領學生在學校操場觀看學校周圍的農民種地、收割,曾經帶領學生到垃圾堆邊體驗,曾經帶領學生到學校房后的小樹林里……不一樣的課堂,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
三、步入生活舞臺,事實激發真情。
品德教材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它以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所以,教學時我選擇了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圖片、生活照片、兒歌、游戲等多元性裁體,給學生呈現了一個繽紛的世界。然而,品德學科面對的是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課本再優秀,也不能窮盡整個生活,只有開放教材,到生活中去尋找豐富的題材來充實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詮釋課例中所蘊涵著的道理。因此,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與兒童生活牽手,及時地把社會中新聞、科技、歷史、地理及兒童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及時吸收到教學內容中去,與時俱進,用事實說話,用現實例證,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如我便開設過關于長征的課,抗日戰爭的課,關于南海的課,關于中國夢的課,關于一帶一路的課……不要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只要教師方法得當,學生都會接受。
四、建立有效溝通,合理科學評價。
兒童的生活是一個連續的、發展的過程,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他們的活動也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不同的時令,不同的節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活動主題,決定了活動時間長短的不同。因此它不應該局限在一節課中,更不應該終止于一次活動。它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事態的發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斷地延續、深化下去。然而,由于受課堂四十分鐘的限制,許多活動只能匆匆結束,草草收場,流于形式。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當許多孩子還游離在品德與生活融合的邊緣時,下課的鈴聲就將他們拉了出來。所以,我們要靈活地延展活動時間,開放課堂,對一些活動時間長的內容早做安排,給足時間讓學生對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平日要多與學生溝通,與各科老師溝通,與家長溝通,力求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教育,科學合理評價,善于發現閃光點,及時發現問題,多鼓勵,少批評,循循善誘,正向引導,不給歪風惡習留有空隙。
以上就是我在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時,總結的一些淺顯經驗,不一定成熟,但我會用一百分的努力,讓我校的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