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 宋怡 尚仁杰
摘要:我對體育的熱愛從初中開始,至今已有將近40年。青少年時期,我沒有好的運動裝備和場地,但是我心無旁騖,也從未想過放棄;大學時期,我有機會體驗更科學、更多樣的鍛煉形式和方法,我倍加珍惜;在工作以后的日子里,我依然保持著對體育的初心,堅持著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同時享受著擁有健康體魄帶來的益處。我在此分享我的體育歷程以及感悟。
關鍵詞:體育歷程;跑步;籃球
初中時,由于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從十三歲開始,我便無意識地開始喜歡上了鍛煉。從那時起,我每天早上都會很早起床,然后去跑步。因為我自小成長在農村,并且小時候的自己還很靦腆,在大路上跑步怕被別人看見,所以我就在田間小路上自己跑步。在我記憶中,田間小路完全是凹凸不平的,也許初期跑步只是因為自己好奇的心理,當時也沒有多余想法。
那時候我們初中學校就在我們村旁邊,老師都住校,也有早起跑步的習慣,所以我經常能和老師跑在一起。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我的身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我第一次出現在賽場上,我取得的成績讓我的體育老師都感到意外。與現在一樣,那時候學校每年也都舉辦校內運動會,我便報名參加了比賽。那時的自己對于各種體育項目都不了解,就報名參加了100米短跑。當時代表我們學校參加鎮運動會100米的是我的一位同班同學,而我在校內的決賽中戰勝他,得到了第一。起初體育老師不相信比賽結果,以為是對方故意讓我,就讓我倆重跑一輪,但我依舊戰勝了他。就這樣最終我進入學校代表隊,參加鎮中學生運動會,并最終在鎮中學生運動會上取得了100米第一,200米第二的成績。
在初中的整個訓練期間,我基本還是自己進行訓練,當時的學校操場還是那種一圈200米的泥操場,我把自制的沙袋子綁在腿上,每天堅持鍛煉。我在初中階段的訓練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愛好,并沒有接受系統地訓練。本來鎮上教委安排我參加市運會,學校幫我推辭了,因為我那時候是初三,學習也不錯,學校希望我以文化課成績考上高中,這些也是后來老師告訴我的。
當我順利考入高中后,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運動,我就加入了高中田徑隊,也正是從這時候起,我開始了系統訓練,運動成績也逐步提高。在高中期間我參加市運會,取得過100米第二(最好成績11″7),跳遠第二(最好成績6.20米)的成績。現在的自己回看往事,當時由于體育老師的指導水平有限,運動訓練還不夠科學,自身身高不占優勢等原因,成績也受到了局限。
經歷過七八十年代的人應該都記得,當年我們的跑鞋是兩元一雙的白運動鞋,每次洗鞋之后都要打上白粉,鞋底很薄,也沒有很正式的運動服。當年農村孩子的條件基本都類似,只有個別條件好的同學,還會有件像樣的運動服。我記得直到上了高三,才見到類似于現在的運動鞋。運動裝備的落后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成績的發揮。
后來我經過自己的努力,順利考上了煙臺師范學院體育系。進入大學以后,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鍛煉身體,同時我們鍛煉的形式和方法也變的更加科學化和多樣化。大一的時候,我們的體育課是專業課、理論課相結合,專業課主要包括田徑、籃球、舞蹈、體操、排球等,在上大學之前我主要是進行田徑訓練,并沒有系統全面地學習過籃球,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學習,我就喜歡上了籃球這項運動,加上經常地練習和對抗,我自身的籃球技術和身體條件都得以提高,現在我的籃球突破和外線三分都屬于非常高的水平。籃球不僅使我的身體得到鍛煉,也給我帶來了休閑和歡樂。通過對籃球理論課和戰術配合的學習,我對籃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懂得了團隊配合的重要性。
大二時專業課的課程又加上了足球、武術等,其中足球運動中的身體對抗強烈,我又對足球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有同學組織我都會積極地參加。除了籃球、足球以外,其他體育課程的學習與訓練我也從未懈怠。體育課程的學習,不僅使我有了充足的場地、時間進行鍛煉,在體能、運動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還使我多了一種修身養性、自我調節的方法。
大學期間我多次參加學院運動會,通過大學期間的體育鍛煉,我已深深的意識到了強健體魄的重要性。1991年畢業后我順利進入我現在的單位—榮成市技工學校,由于學校形式的發展變化,學校現已更名為威海技師學院,屬于高校系列。在參加工作以后,我對體育鍛煉的熱情依然很高,在帶領田徑隊訓練時,我會堅持和學生們一起鍛煉,以保持自身良好的身體素質;在露天籃球場上,只要條件允許,我都會和學生們一起打球,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和學生交流感情和球技。即使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參加正式比賽,我也始終沒有荒廢自己的身體。這樣一直到2005年,我們學校搬到了現在的新校址,籃球場的地面從起初的水泥變成現在的塑膠,田徑場也是塑膠跑道的。我們學校和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校區)共用一個校區,我每天都可以利用上課時間和課余時間和大學生一起打籃球,因為他們的技術水平都不低,使我的籃球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從2006年開始榮成市的群眾文體活動開展得很普遍,我們單位也對體育比賽重視起來,主要包括田徑、籃球、足球比賽等。由于田徑本來就是我的愛好,我當然積極參加,當時主要參加年齡大的組別,成績一直比較理想。籃球大部分是三人制,有兩年組織了五人制比賽,我們的比賽成績一直在榮成市第5—8名之間。2017年威海市人民政府組織了“市民卡杯”威海市第五屆運動會,我們單位作為高校組的參賽隊伍之一參加比賽。自接到通知我作為教練全權負責后,我就忙于準備工作和安排人員,從三月份開學后的第二個周,我就開始和學生一起訓練。我主攻的項目是100米短跑,由于年齡原因,有一段時間我的大腿有些反應,雖然我常年堅持鍛煉,可是身體機能確實跟不上。因此我保證和學生一樣的訓練強度,但減少了一定的運動量。2017年8月我既作為領隊又作為參賽隊員參加了五人制足球比賽,獲得了威海市第三名的好成績。10月11日至17日我參加了田徑比賽,在甲組(45歲以上)100米跑的比賽中我獲得了冠軍,采用電動計時成績為13″57。在甲組400米跑的比賽中我獲得了第二名。
在多年的體育教育生涯中,我不僅是一位監督者,更是一位參與者。切身實際地參與教育工作和體育實踐,讓我明白體育不僅是字面上的那一項項運動,其中承載的機能提升和精神溫養,才是體育本身的魅力所在。作為多年來中國體育發展的見證者,我不僅希望通過教職工作去培養更多優秀的體育人才,更希望將多年來總結到的體育精神傳遞下去。少年強則國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我愿為此永遠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