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明珠
在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學生的財務情況也在日益改善。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初步與社會接觸、理財經驗尚淺,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對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生應該學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培養自己明辨是非、權衡利弊的能力,這對中學生個人及其社會發展有不可小視的作用。
目前,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幾乎沒有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收入的條件和能力,所以中學生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于壓歲錢、父母給的生活費和獎學金三大途徑,中學生的收入情況呈現特點為:金額數量較小且相對穩定,有穩定的周期性,絕大多數都是平均一周獲得一次生活費。
很多家長認為,現階段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中心,也希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所以總是覺得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什么都可以滿足孩子,在經濟方面給給孩子相當充裕的物質條件,從而導致孩子消費大手大腳,浪費現象嚴重,消費結構比較單一,大部分支出用于淘寶消費,消費金額小,消費次數多,積少成多,在無形之中,形成了大量浪費,同時在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慢慢形成了盲從跟風心理、攀比心理,甚至在消費方面所用的時間比學習時間都要多。
許多中學生也認為,理財并不重要,學習是重頭戲,父母給多少,我就拿多少,把多少花完,從不計劃自己的錢該花在哪些地方,甚至認為父母給自己創造的良好條件都是理所應該的,一點都不珍惜父母上班的辛苦,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看見自己喜歡的就一定要買,都不管能不能用得著,忽視了這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這些都是由于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世界的根本看法還不太成熟,對事物的認知不全面,只知道盲目跟風,與他人互相攀比,根本不考慮這個商品對自己適不適合。
所以,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理智客觀地處理財務問題,學會理財,“少年富,則國富”科學理財,合理規劃自己的小金庫,既能幫助自己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又能培養自己良好的理財能力。一般來說,常見的理財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風險型,適用對象一般是有穩定的物質來源基礎,有獨立的虧損承擔能力的成年人,第二種是穩健型的理財方式,這種方式更適合于我們的中學生,因為中學生理財能力差,自制力差,涉世未深,缺乏相關財經素養知識、風險預估能力不足,無能力承擔虧損,而穩健型理財方式可以幫助學生保證本金的情況下略有盈余,養成理性的消費觀念,減少浪費,發揚“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培養中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什么地方該多花錢,什么地方該少花錢,省下不必要的支出,以備不時之需。對于穩健性投資,建議選擇銀行儲蓄,儲蓄方式可以選擇定期,每月定存,以保證每月都有錢可以自由支出,其次同學們可以考慮余額寶,微信等可靠平臺進行理財,至于其他廣告上的理財平臺不建議采用,以免陷入騙局。
如何科學理財?
科學理財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從內心要有理財觀念,外界也要有良好的學習鍛煉環境,最終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理財習慣,為中學生以后進入大學的財務自理問題奠定基礎。
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自覺抵制奢靡之風,不要被小的利益所蠱惑,去除偏見——“貴的一定比便宜的好”、“進口的一定比國內的好”,摒除虛榮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孩子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意識,為孩子以后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按需消費,不浪費,不能養成父母為我們做什么都是應該的的依賴思想,要充分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開源節流。《荀子 富國》中有“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著,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時而斟酌焉”,清代朱一新《敬陳管見疏》中也有“自古理財之道,不外開源節流”,意思是增加收入,減少支出,養成良好的記賬習慣,詳細記下自己的每筆開支,了解自己的每筆支出都花在了哪些方面,省下不必要支出,與父母交流自己的消費情況,請父母為自己的理財情況把關,當自己的理財顧問。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存入銀行,也有部分學生會選擇購買理財產品或者在存儲平臺上理財,不管是什么平臺,請大家理性看待,多方考評風險,切忌隨意、盲從,選擇公信力強、信譽度高的理財平臺。最好事先征求家長意見,以防損失。
學校也應該采取一定措施,比如:開講座或家長會,聯合家長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消費理財觀念,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品德,幫助學生了解理財誤區,防止上當受騙。
家長要避免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懂得只有先付出才能有收獲,可以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下社區活動,幫助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積極引導孩子自發性的理性的支配自己的“財產”。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青少年良好的理財意識的培養關系國家經濟的繁榮健康發展,理財思維培養當從青少年抓起。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理財習慣的現狀及引導[J].郭洺君.現代經濟信息.2016(23)
[2]中學生消費行為特征與理財能力不足的研究[J].喬海燕.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