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恰當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師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明確教學目標,把握住重難點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于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精準把握,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將科學性和新穎性有機融合于課堂教學之中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發展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發展過程。對于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
首先,給學生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班班通)、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果雨”的場景——讓不同類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大屏幕上出現了哪幾種水果?每種各出現了幾個?你記住了嗎?能把你的記憶方法與大家分享一下嗎?”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參與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一個關注的眼神,一個溫情的笑容,一個溫柔的輕撫,都可以無限拉近我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更要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贊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2、巧設問題的情境,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課前可以設計整數加減法的計算及算理練習,還可以設計元角與小數的互化練習,借此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學習的成功鋪路。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3、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親歷知識的產生過程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只有親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才會印象深刻,記憶深刻!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鏡面對稱的特點是,我讓學生自帶一面小鏡子。首先讓學生照一照身邊的物體、數字、人在鏡子里的成像等,這時會有學生發現,“鏡子里的數字倒了。”追問:“怎么樣倒了?是上下倒了,還是左右倒了?”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其次,讓學生在課后看鏡子里的數字或時間,運用兩次鏡子的成像將原像還原。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讓學生對數學產生神秘感,激發其探究數學的欲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重視課后與課堂的緊密銜接性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課后復習能夠給學生以總結、探索、發展的空間,這樣不僅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所獲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
但是由于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分幾節課或分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就更需要有意識地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系統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課堂的評價語言、小組學習、課堂生成處理方式、課堂批改方式等的合理處理都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將會與我們的課堂教學一起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