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昊
【摘? ?要】 本研究以西南地區為調研范圍,探討了棕櫚科原生植物的地理分布規律。參考對應物種類型,統計了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生長環境中海拔因素和緯度因素。調研結果表明:形成了環境熱量從南至北的遞減規律,最終也會形成棕櫚科原生植物種多樣性的遞減趨勢。從中能夠發現,棕櫚科植物的生長條件取決于熱帶地區早就的天然環境因素,可以從就地保護和遷移保護兩方面研究針對棕櫚科植物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分布規律;保護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針對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分布規律的研究,參考《中國植物志》對比數據源。同時收集整理了西南地區棕櫚科植物的相關研究資料,對其物種數量、縣域分布、海拔特征、生存環境等關鍵信息進行了全面整理。
1.2? 研究方法
首先建立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分布數據庫,以Excel表格整理《中國植物志》中關于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空間地理信息,節選其中對于西南地區的棕櫚科植物信息數據。而后對數據庫信息進行統計和整理,運用VB程序調整數據匹配度,統計西南各縣域地區的棕櫚科原生植物數量。以每100米為間隔區域劃分,統計該地域范圍內不同海拔的物種數量,探討棕櫚科植物于海拔條件的內在聯系。同時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對西南各縣域的地理空間緯度進行估算,探討棕櫚科原生植物于緯度可能產生的內在聯系。
2?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分布規律調研結果
2.1?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物種分布規律
西南地區多數棕櫚科原生植物,在物種分布規律方面,每一物種不超過西南地區的5個縣市。從中可以發現,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物種分布并不廣泛,其生長環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要求特征。另外9種棕櫚科原生植物分布范圍交廣,超過了90個縣市,其棕櫚科原生植物物種分別為:菜王棕、假檳榔、海棗、油棕、山棕、小箸棕、皇后葵、短穗魚尾葵、長葉刺葵等。其中以皇后葵適應能力最強,廣泛分布于西南地區的126個縣市。
2.2?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海拔分布規律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海拔分布規律,主要體現于從高海拔到低海拔的依次遞增。高海拔地區的物種豐富程度較弱,低海拔地區的物種豐富程度較強。從中也能夠發現,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在熱量較為豐富的地區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而受到高海拔地區的冷空氣影響,容易造成棕櫚科原生植物的耐寒度下降,其自然生存環境淘汰了部分適應能力較弱的物種。這一海拔空間分布規律,以2500m的海拔指標為上限。目前,未在數據庫中發現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生存記載。那么可以將海拔2500m視為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生存上限,也可以視為耐寒度和受熱量控制的指標上限。
2.3?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緯度分布規律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緯度分布規律中表現為,從南至北的物種豐富程度銳減現象。在高緯度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物種類型較少,而高緯度地區則相對較多。在低緯度地區目前可查資料顯示為65種棕櫚科原生植,而高緯度地區僅為1種棕櫚科原生植。從生態適應性角度分析,這一物種緯度分布規律也與棕櫚科原生植獲取熱量的條件有關。棕櫚科原生植對于生長環境的熱量需求較高,在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區域中,形成了環境熱量從南至北的遞減規律,最終也會形成棕櫚科原生植物種多樣性的遞減趨勢。
3? 圍繞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分布規律的保護措施建議
3.1? 加強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就地保護
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受到本地區熱量環境的制約,很難在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產生較高的生存適應性。雖然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物種品類較多,但是如果強行開展異地種植和栽培,很難達到自然生長環境,仍然會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生長周期的限制。多數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野生類型,已經劃分為我國重點保護植物。需要進一步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在本地完成瀕臨物種的就地保護。規定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不得擅自采摘和移植,延續針對性的就地保護條件。建議圍繞低緯度和低海拔條件,建立小范圍的自然保護區域。在合理開發自然保護區的同時,擴大種植面積。令野生植株的種植條件可以逐步完善,并采集野生植株種子,擴大播種繁殖比例。而適宜分株的棕櫚科原生植物種類,則可以選擇分株繁殖。為保護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3.2? 補充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遷移保護
由于原生環境對于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生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旦破壞原生環境,極易造成棕櫚科原生植物生態平衡絮亂。因此,選擇遷移保護仍屬于無奈之舉。但是考慮到部分地區也具備了相同的生長環境要素,可以結合棕櫚科原生植物的生長環境特征,進行遷移保護栽培實驗。實驗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開展:其一,在同緯度地區,從南至北遷移部分適應能力較強的棕櫚科原生植物,向高海拔地區試探性種植。其二,在同海拔地區,從低向高選擇適應能力略高的棕櫚科原生植物品類,進行跨緯度種植實驗。其三,當棕櫚科原生植物種植條件中的外部環境極為相似,可以選擇異地種植栽培實驗。目前,遷移保護較為成功的棕櫚科原生植物種類包括:大葉蒲葵、毛鱗省藤、白藤、棕竹、香棕、刺葵、變色山檳榔等種類,后續研究需要持續性擴大遷移品種,令更多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達到合理調節外部環境因素,持續增強棕櫚科原生植物生存適應性的積極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西南地區,東臨中南地區,北依西北地區,包括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共五個省市區。其氣候條件同時具備了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兩種環境特征。對于西南地區棕櫚科原生植物的分布規律研究,可以更為細致的觀測到植物品類的分布規律,以及棕櫚科原生植物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進而總結其外部環境因素,提出更為合理的保護措施建議。依據本次調研結果表明,環境熱量從南至北的遞減規律,最終也會形成棕櫚科原生植物種多樣性的遞減趨勢。棕櫚科植物的生長條件取決于熱帶地區早就的天然環境因素,可以從就地保護和遷移保護兩方面研究針對棕櫚科植物的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1] 鄭俊鳴,張嘉靈,趙東銘,白珮珮,吳端聰,鄧傳遠,鄭郁善. 福? ? ? ?建海壇島公園種子植物的區系特征[J]. 福建農林大學學? ? ? ? ?報(自然科學版),2018,47(05):587-592.
[2] 朱妮妮,郭泉水,秦愛麗,裴順祥,馬凡強,朱 莉,簡尊吉. 三峽? ? ? 水庫奉節以東秭歸和巫山段消落帶植物群落動態特征[J].? ? ? 生態學報,2015,35(23):7852-7867.
[3] 古欣瑤,蔡 波,郭建軍,李 猷. 警惕棕櫚粗腿豆象入侵[J]. 植? ? ? 物檢疫,2017,31(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