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楠
摘要:許淵沖先生不僅僅是北大的教授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他在詩詞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同時被評為“譯界泰斗”。詩詞因其創(chuàng)造者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正是這些差異增加了詩詞翻譯的難度。本文將在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指導(dǎo)下對不同詩詞進行深入的分析。
關(guān)鍵詞:“三美原則” 許淵沖 詩詞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4-0082-02
一、許淵沖與“三美原則”
許淵沖先生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互譯工作,已經(jīng)在國內(nèi)外出版著作一百二十多部,其中中國古代詩詞幾乎占到一半。許老先生獲得了“北極光”杰出文學(xué)獎,并且還獲得翻譯文化的終身成就獎,他提出的“三美原則”對后人詩歌翻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許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則”指的是譯文要盡量傳達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是指意境之美,不論是內(nèi)容上還是精神上都要與原文一致;“音美”指的是音樂之美,在節(jié)奏和韻律上與原文相似;“形美”指的對稱之美,要求譯作在字數(shù)行數(shù)上盡量與原文一致。本文主要借助“三美原則”對詩歌翻譯進行進一步的賞析與學(xué)習(xí)。
二、意美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境之美不僅僅是中國文學(xué)界的寶貴財富,更是世界文學(xué)的瑰寶。古詩人常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來表達自己含蓄的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深刻理會到原詩詞的意境美,才能在翻譯中把最真切、最傳神的情景體現(xiàn)出來。許淵沖老先生曾說過:“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可見“意美”是最重要的。
“意美”指的是語言的深層結(jié)構(gòu),即“語言背后的語言”,“弦外之音”,就是再現(xiàn)原詩的意境美,以許老先生翻譯的《水調(diào)歌頭 · 明月兒時有》里的詞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為例,譯者將原詩中“幾時”翻譯成“how long”,到底多久明月才會有,從中可以流露出詩人一種深深的期盼,渲染了當(dāng)時悲傷的心情。其次,“明月”翻譯成“full moon”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即滿月,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秋月夜,在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月光皎潔,此時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而現(xiàn)在詩人只身一人,“full moon”更加襯托出詩人的孤獨之情。在“把酒問青天”這句中,譯者用“Wine cup in hand”對詩中的“把酒”這一動作完美詮釋,刻畫出無人陪伴的詩人正在舉杯邀月,對著月亮發(fā)出感慨的畫面,此譯文完整地展現(xiàn)出蘇軾在中秋節(jié)醉酒時對家人和國家對思念,同時也表達出了雖然由于政見不同,被朝廷流放在外,仍然心系國家的復(fù)雜感情,再現(xiàn)原詩的“意美”。
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中,“悲歡”被譯為“sorrow and joy”;“離合”譯為 “part if meet again”;“陰晴”譯為“bright or dim”;“圓缺”譯為“wax or wane”。許先生在翻譯時完美保持了原詩對仗的特點,而且用詞準確,把原詩詞的意境描述得淋漓盡致。我們無法控制月亮的陰晴圓缺和人情的喜怒哀樂,因為這些都是自然界的常態(tài),亙古不變!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坦然面對呢?
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譯文“So let us wit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中,譯者將“So let us”放于句首,這三個詞的添加不僅恰到好處,還起到了過渡的作用,同時用祈使句的口吻,給人一種隨和積極向上的感覺。譯者將“共禪娟”譯為“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將一輪明月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展現(xiàn)出來。雖然兄弟之間相隔數(shù)里不能團聚,但是只要我們共賞這明媚的月景,便可托付相思之情,一幅月下舉杯邀月的情景躍然紙上,月光傾城,美不勝收,意境著實美麗。
三、音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息,古詩詞的出現(xiàn)一直縈繞在華夏大地,經(jīng)民間廣為傳唱。這么看來詩與音樂本來就是一體,詩就是音樂,音樂就是詩。詩歌的節(jié)奏感明確,韻律優(yōu)美,音律和諧,翻譯詩歌不僅僅要做到音節(jié)相仿,更重的是要押韻。總之,在許老先生看來,在原詩的“音美”傳達的過程中韻也一定要盡量押到位,只達到“意美”并不是忠實于原詩的做法。 以許老先生翻譯的《聲聲慢》中的詩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例,譯文完整地表達出了女詞人李清照在國破家亡,丈夫去世,背井離鄉(xiāng),身心倍受打擊時,凄涼悲痛無盡愁苦的情感。
原詞中的七對疊詞被許老先生譯為“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這么翻譯能夠突出女詞人失去丈夫那種心里恍然若失的感覺,而且miss和覓的原音輔音都相似,cheer和戚戚讀起來也很接近,突出了“音美”的效果又增加了“意美”。
在翻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一句詞的時候,徐先生用“rain drizzles”和“twilight grizzles”生動地描繪出黃昏時間梧桐樹下細水細雨的美景,這兩個動詞在聲音上極其相似,都以“-zzles”結(jié)尾,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韻律,也突出了“音美”。除此之外,最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被譯為“a grief Beyond belief”,這其中也多次出現(xiàn)了“-ief”的韻腳,整個譯作翻譯得無與倫比,節(jié)奏感極強。
四、形美
中國詩詞注重對偶,而“形美”便是對偶的特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的時候盡可能與原詩形式相仿,對仗整齊。許先生強調(diào)詩中的對偶句在翻譯成英文時也應(yīng)盡可能出現(xiàn)對偶句,這樣會讓人讀后回味無窮。以許先生翻譯的五言絕句《春曉》前兩句為例,“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該譯文保持了原詩押韻嚴格、講究對仗的特點,同時譯文每句字數(shù)固定,音節(jié)數(shù)量在八個以內(nèi),短小精悍,簡單明了,使原詩的“形美”得以較好地保留與傳達。
五、結(jié)語
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內(nèi)容豐富,韻律優(yōu)美,要想翻譯好必須掌握充足的背景知識和較強的翻譯技巧。本文從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不同視角分析了許淵沖先生的三首古詩詞英譯作品,感受到了譯文中的美感。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為我們?nèi)蘸蟮脑娫~翻譯實踐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dǎo)作用,同時也為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千玲.淺析詩歌翻譯的“三美論”——許淵沖英譯唐詩《登高》賞析[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8(3).
[2]許淵沖.文學(xué)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3]許淵沖.宋詞三百首(漢英)[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2.
[4]許淵沖.夢與真——許淵沖自述[J].杭州,2018(18).
[5]許淵沖.再談“意美、音美、形美”[J].外語學(xué)刊,1983(4).
[6]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增訂本) [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7]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王麗娜.許淵沖詩譯賞析之《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J].湖北函授大學(xué)學(xué)報,2011(2).
責(zé)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