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高貴的教育品質作為教育的一個屬性,理應是現代教育的應有追求,而高貴的教育品質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永恒之物,必然是人類精神發展所需。然而,現代教育批判的無節制化、隨意化已經將高貴的教育品質逐漸淹沒,當代唯有理順高貴教育品質的應有之義,明確教育品質的公共性、美好性和智慧性,才能找到現代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彌補教育不足,提高教育實效。
關鍵詞:高貴 教育品質 現代教育 追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4-0142-02
高貴的教育是一門以啟迪并弘揚人類智慧為任務的科學,亦是一項關切人類美好生活的事業。從教育的開端到教育的實踐最后到教育的結果,無不彰顯著教育品質的高貴性。筆者認為,高貴教育品質的實質應體現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從教育的整個過程理解教育科學及其事業的高貴性,可以使人們超越對教育品質的膚淺認識,觸摸到高貴教育品質的應有之義。但是在現代性的影響下,教育在發揮它應有之意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困境和危機?,F代教育困境的出現一般來說是高貴教育品質缺失的問題,走出教育困境之要津,就在于找尋高貴教育品質的應有之意,重塑高貴的教育品質,這是解決現代教育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高貴教育品質的應有之意
高貴的教育品質絕不同于現代的教育品質,只有從本源上澄清高貴教育品質,了解在發展過程中的教育品質特征,明確在啟蒙思想的潮流中,教育的哪些品質被無聲的消解了,才能從根本上完成對高貴教育品質的追問。具體地說,教育過程對高貴教育品質的彰顯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始足千里——教育品質的公共性
任何脫離教育本質的教育研究,都無法把握當代教育面臨的根本問題,更無法理解高貴教育的整體品質,在這個意義上看來,對任何教育的實踐與反思都離不開對教育絕對元品質的追問。這是一個始足千里的問題,不管教育品質的研究要走多少步,要走到哪里去,對教育絕對元品質的追問一直都應該是邁出去的第一步。那么這個邁出去的第一步應該定位在哪里?教育是一項關切人類美好生活的事業,關切的不僅是個人的美好生活,還有國家公共利益和整個人類的公共福祉。因此,此處的教育就具有了公共性,這一公共性正是筆者將要邁出去的第一步。在這里教育的公共性指向兩個維度: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這一經典描述,不僅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也為教育學在空間維度上的定位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教育學是對世界、對人類的探索,世界是教育活動的最大空間維度,在世界這個最大的空間維度上尋找到高貴教育的應有之意,是筆者在此討論高貴教育品質的重要內容之一?!艾F代性生活條件是我們所不能選擇的——我們被‘拋入其中——它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的必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彰顯著教育品質的公共性的重要性,只有人類才存在教育,人類在當代面臨的問題是公共的,人類需要在思維上具有公共的理性,以此來解決當前困境。教育除了保證其品質在空間維度上的公共性之外,還要保證時間維度上的公共性。站在時間的維度上思考教育品質的公共性就是教育品質的永恒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站在當代人的角度上,而是要考慮到在時間軸上的所有人的利益福祉,必須把握每一代人的利益,教育的現代性與未來性必須全都包含在教育品質的永恒性里。
(二)當軸處中——教育品質的美好性
法國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在《自然權利與歷史》中提出:“美好生活(good life)就是人性的完善。它是與自然相一致的生活。故而,人們以將制約著美好生活的一般特征的準則叫做‘自然法。合于自然的生活是人類的優異性或美德的生活,是一個‘高等人的生活,而不是為快樂而求快樂的生活。”對于生活美好性的定位,一般來說會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層次上的富裕,一個是精神層次上的追求。對于物質上的享有是低層次上的,唯有對美好生活精神上的思考,才能完善高貴的教育品質,在教育過程中追求美好生活,與自然合二為一,無疑意味著人性的完善、靈魂的高尚。因而,在教育過程中把握好教育品質的美好性,是一個當軸處中的關鍵點。
在教育過程中關涉好高貴教育品質的美好性,首先應該審視的是合于自然的教育,因為只有合于自然的人類才有資格享受美好而快樂的生活,擁有完善的靈魂?!拔覀兊倪@種教育,或源自自然,或是源自人,或是源自事物。我們的身體與能力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經驗,則是事物的教育。”盧梭將教育與自然的關系在這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當代教育品質除了對知識的索求,不應丟失對靈魂升華的渴求,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在教育過程中把握教育美好性的關鍵,亦是升華靈魂的重要途徑。其次應該審視的是高貴教育品質的德性,不在自然之中的教育不會具有德性,因而在此應該將教育品質的德性置于自然性之后,唯有審視了教育品質的自然性,才能確定教育品質的德性。沒有德性的教育即是機器式的教育,對人類德性的完善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忽視的任務。
(三)同歸殊途——教育品質的智慧性
回歸教育高貴品質的道路有許多,是回歸古典,是立足當下,抑或指向未來?這些道路或是正確,或是錯誤,但最后都旨歸于教育的智慧性。何為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理智(包括明智)與科學教育意識、教育能力與教育藝術的統一,作為教育理智與科學教育意識的統一,它是教育主體以人類已有的教育經驗和知識為前提,以科學的人生哲學和社會哲學為坐標,通過對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審視、反思和辨析,經過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概括與抽象,提升、凝煉而成的科學教育理念?!眴⒌现腔?、運用智慧、擁有智慧是現代教育教育最欠缺,也最應找尋的。
作為教育范疇中的永恒主體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智慧性的擁有上值得被審視,高貴的教育品質必須融入教育過程,教育者用智慧啟迪受教育者的智慧,使其用智慧去思考生活,是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也是回歸教育高貴品質的終級目的。在教育過程中保持教育的智慧性,一方面需要教育者有智慧地教,另一方面需要受教育者有智慧地學。西方有盧梭在《愛彌兒》里提出:“不管我的學生將來想要在軍隊,或教堂,或法庭里供職,這對我無多大關系……當他離開我時,我可以向你保證,他不將是一個官吏,一個軍人?;蛘咭粋€牧師,他將是一個人。凡一切適宜于人的。他會敏捷的學起來,而且不比別人差?!睎|方有韓愈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把傳道放在知識之前,如果教育者只教育出一個只有知識,不懂得用智慧去運用生活的學生,無疑是褻瀆了教育這一詞語。關于受教育者的智慧性,首先需要聲明的是受教育不是一臺機器,建構主義對此有著獨特的觀點,認為受教育者在學習的時候,頭腦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經驗在頭腦中保存著自己特有的認知圖式,在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的認知圖式,這是創造性的。
二、現代教育癥結:高貴教育品質的缺失
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必是從不斷的反思和追問開始的?,F代社會是一個以科學主義、歷史主義和消費主義為主題的社會,這一社會主題對現代教育的探究思維形成為無法規避的影響。人們不再對自己所生活、所需要、所占有的場域、物質、財富進行反思和追問,而是滿足于物質的享有。這樣的處世方式使得人們不斷淡化了對高貴教育品質的追問與思考。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這是一個被大量事實和歷史經驗證明的道理,現代對教育的研究不應只是局限于理論的探究,而是要付諸實踐?,F代教育中批判的無節制化、隨意化已經將教育推向了沒有明確的價值判斷,沒有崇高的精神,教育品質的公共性、美好性和智慧性在現代發展的社會中已經很難立足。從理論角度來看,高貴的教育品質雖然被淡化,但是從未被教育研究者們遺漏,在教育的研究中,教育的包容性、永恒性、自然性、德性、智慧性被不斷地提出、篩選、引用,但很少有人將其系統化。作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物,只有知道了它品質高貴性所在處,才能解決當下的教育癥結。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再好的理論如果不付諸實踐,無異于紙上談兵,只有在現實社會中定位好高貴的教育品質,明確高貴教育品質的屬性,將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才能解決當代教育之癥結。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尖銳地指出:“人的目光是過于執著于世俗事物了,以至于必須花費同樣大的力氣來使它高舉于塵世之上。人的精神已顯示出它的極端貧乏,就如同沙漠旅行者渴望獲得一口水那樣在急切盼望能對一般神圣事物獲得一點點感受。”現代教育的癥結在于高貴教育品質的缺失,唯有重拾高貴的教育品質,才能使人類智慧在現代支離破碎的精神土壤中綻放出美麗的迎春花。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尤爾根·哈貝馬斯,米夏埃爾·哈勒.作為未來的過去:與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對話[M].章國鋒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列奧·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M].彭剛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
[4]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78.
[5]劉文霞.教育哲學應有的意蘊[J]教育研究,2001(3).
[6]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賀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