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帆
摘要:基于對默頓中層理論的分析,文章首先在提出中層理論具有可操作性和過渡性兩大特征及其具備重要地位的基礎上指出建構中層理論這一理論類型的核心路徑:邏輯與經驗的統一。再次,文章結合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具體地分析了建構中層理論的邏輯與經驗的統一路徑如何得以實現。文章最后指出,社會研究過程中方法論與實踐操作之間總存在隔閡,達至邏輯與經驗的統一并未易事,仍需學界繼續探索。
關鍵詞:中層理論 邏輯 經驗 鄉土中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4-0237-03
一、何為中層理論
中層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提出,他提到,“中層理論既非日常研究中廣泛涉及的微觀但必要的操作性假設,也不是盡一切系統化努力而發展出來的用以解釋所能觀察到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的一致性的自成體系的統一理論,而是指介于這兩者之間的理論”。[1]在默頓看來中層理論是可以用于指導經驗研究,且接受經驗驗證的;中層理論通過對自身的不斷積累得以完善后最終可以發展成普遍性的理論體系。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抽象層次較低但同經驗世界相聯系的理論。筆者認為中層理論具備以下兩大特征:
首先中層理論具有可操作性。同宏觀層次的“元理論”想比,中層理論可以操作為可直接供經驗事實驗證的假設,有時候元理論雖然也可以操作成假設但這需要使用“中層假設”這一工具。比如說,社會學家若要完成研究關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的任務也只有通過“中層假設”這一橋梁方能實現。如將馬克思關于“社會存在可以決定社會意識”的高度抽象化的理論同關于來自不同職業、教育、婚姻、家庭等狀況的現代人的階級(階層)意識的不同這一經驗現象連接起來,有賴于建立一個有關現代化人的中層理論。[2]
其次中層理論具有過渡性。默頓并不主張急于去發展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學理論體系,相反,他認為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需要經過一定階段的知識積累。因為“社會學把主要關注點(但不是唯一關注點)放在發展中層理論上,它就能夠取得進步;如果它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發展大而全的社會學體系,則它就會停滯”。[1]至今仍未有哪個學科能說它發展出了一種無所不包的理論體系,社會學這一學科仍需要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夠獲得可觀的發展。
二、為什么需要中層理論
中層理論有利于緩解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的緊張,有利于緩解本土化與外來話語的緊張。[3]目前,由于定量研究在我國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學者運用起來仍有局限性,所以我國社會學界的多數人是擅長于一種基于定性研究邏輯的研究方式。且這種定性研究趨勢在我國社會學研究領域中頗有一種偏好于對社會現象進行微小而細致的描述的趨勢,雖然這能使得對某一相關問題獲得生動豐富的經驗材料,但不利于構建普適性的概念或理論體系。筆者認為,若社會學研究過度關注細節,對同一問題在各自的關注角度和理解下各持己見,不利于形成一般化的知識。純理論研究則是一項不易著手的工作,一般人若想從事理論研究,首先得對國外社會學原有理論的產生、發展、內容等有較為透徹的理解,而這需要對國外歷史、政治、文化環境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純理論研究往往構建的是抽象層次高的理論,忽視大量的細節問題,不利于接受經驗事實的檢驗。此外,在美國社會學影響下的現代社會學研究中的實用主義和數理化傾向,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學研究的經驗主義偏好,從而導致了理論建設長期滯后的問題。[4]構建抽象程度較低、又同經驗相聯系的中層理論在架起經驗研究通向理論研究的橋梁的同時,也是在緩解理論研究的緊缺狀態。
中層理論的構建指引著我們在西方元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實踐經驗而構建起滿足本土化需求的理論的目標。社會學是一個“舶來品”,我們透過西方的社會學理論可以清楚認識西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內容同人類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但我們應該意識到,每個國家國情不同,存在著不一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以及不一樣的國家意識形態。因此,重新梳理對外國社會學的借鑒方式,更多地轉向創立有國情特色的本土中層理論,是中國社會學振興的重要條件。因為外國社會學理論、概念缺乏在中國本土成長的生命力,因此,原路照搬很難得到社會上廣泛、有效的回應。而且,外來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它容易讓人們屈服于原有的“權威”思想而壓抑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利于發展本土化的理論。[5]但這并不是說外來理論沒有可用之地,它可以激發學者們的創新,它已累積的經驗可以供大家借鑒,避免中國學者在探索中國式的社會學發展道路時走過多的彎路。“今天的中國學者要想繞過西方的話語直接進行‘本土化的思索和書寫,就像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不可思議”。[6]因此,我們應對西方理論在結合中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接受和有創意的改進,或發展成一種本土化理論,而且是“中層”性質的理論。
三、建構中層理論的核心路徑
整個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實際講究的就是如何做到邏輯與經驗的統一。研究者既可以在觀察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描述分析并發展理論,也可以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形成假設再去觀察事實,然后修正和發展理論。前者是歸納推理,后者是邏輯演繹。可見,前一種方法不局限于對經驗材料的描述,會進一步運用邏輯的術語概括形成具有抽象層次的理論。后一種方法不局限于對理論邏輯的擺弄,會結合具體事實去檢驗理論,以使理論變得更加完美,事實上這種理論只有在是一種同經驗事實相關聯且可操作化成供事實檢驗的變量的理論的情況下,這個途徑才能順利進行。筆者認為,這樣一種以邏輯與經驗統一的方式作參考并將其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是構建中層理論的核心路徑。
介于中層理論兩端的理論可以被分為經驗理論和形式理論。前者的價值更多是體現在對某一方面社會現象的精確的預示和解釋作用,因為它產生于實際,是對所觀察到的社會事實的一種經驗概括。它盡可能地描述出一個具體事物的發展,但所把握的規律不具有普遍意義。也就是沒上升到學界所提倡追求的“中層”理論。后者具有邏輯完美性,其價值不在于精確預示事物的具體發展,而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質,以形成具有解釋力強、覆蓋面廣的普遍性的理論。因而常常不能描述具體事物,特別是復雜事物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經驗事實的支撐。如趙鼎新在《社會政治運動講義》中提到奧爾森的搭便車理論作為形式理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他的理論假設中抓住了“人群規模”和“公共物品”兩個關鍵變量,準確地抓住了分析人和社會結構同社會運動的聯系的本質。單純看奧爾森的理論邏輯,并沒有什么缺陷,但若要看到該理論的實質內容我們就會發現,奧爾森假設人是理性的,但經驗事實是: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情感的動物。他的假設還隱藏著認為公共物品是零和型的,如公路這樣的公共物品確實會因為人的增多而個人享受利益減少,但事實上還存在非零和型公共物品如和平、民主等,人們并不會因為人數增長而感覺和平減少了,反而會團結起來去爭取。[7]可見,一味地走構建經驗理論或形式理論的途徑,都會偏離社會學研究中構建中層理論的軌道。
四、中層理論的實際應用
對于中層理論的實際應用問題,結合本土化需求,本文以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為例,闡述邏輯與經驗是如何做到統一,乃至構建中層理論的。費老所指的鄉土中國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來的一些概念。費孝通所提的概念“并不是虛構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鄉土中國》里的概念和理論體系是立足于經驗觀察的,且是抽象性的可運用于解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是一部中國本土化的有關農村社會的“中層理論”著作。學者童瀟指出《鄉土中國》為我們提供了從“基本含義—人際關系—禮制秩序—權力結構”[8]四處來認識中國鄉村社會的視角,再加上里面所涉及的“鄉土社會”“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等核心概念就構成為組成一個中層理論所需的骨骼——理論框架,這個理論框架亦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系。當然這樣一種邏輯的構建仍需要一些具體事實的支撐,即組成中層理論的血肉部分:
費老認為“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因為靠農業為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就像植物生長在土地上一樣。鄉村社會的單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村落,且具有高度的不流動性,進而導致根據地域劃分的地方性,不同地域的人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生活圈,但地方性相同的人卻構建起了一種人與人之間高度熟悉的熟人社會,是共同的行為規則而非法制在維持著秩序,鄉土社會由此而來。[9]
在這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西方的“團體格局”不同,西方的人際關系是各自獨立的,相互平等的,誰在團體內,誰在團體外有十分清楚的界限。而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人際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人們以自己為中心,并經由親屬關系再由朋友關系發展出來自己的交際網絡,就像一顆石頭扔到水里蕩起的波紋一樣擴散出去。而且蕩出去的范圍大小依著中心權利大小而定,越有權有勢這種差序格局伸張得越大。“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而“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這就是所謂中國的人情社會[9]。
從群體角度出發,中國鄉土社會構建的不是類似西方的相對獨立的“社群”,而是“社會圈子”,是一種依著單向的父系關系擴展構成的“氏族”群體結構。在一個西方家庭關系中,主軸是夫妻關系,子女則是配角,兩性關系是家庭團結的重要力量,主要功能是生育;而在中國,主軸變成為縱向的父子關系、婆媳關系,夫妻成為配角,因為事業需要(對為維持生活秩序所提倡的“家法”“三從四德”等傳統習俗的刻板遵守),普通的感情被排斥,夫妻關系淡漠。因為“感情的淡漠是穩定的社會關系的一種表述”,鄉土社會追求一種原始的穩定的社會關系,容易誘發“激動關系”的男女關系被遏制(若男女過于親密繼而發展成類似西方的夫妻為主的家庭關系,會破壞這種依賴縱向父系關系發展起來的能維持“事業“的“氏族”),所以它亦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家庭是個依靠生育的繁衍功能來擴大家的結構從而能夠承擔其他眾多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功能的綿續性的事業社群。
以上只對應“基本含義—人際關系”前兩個結構的有關“鄉土社會”和“差序格局”的具體事實作了介紹,目的是想揭示費老通過對中國鄉村生活的深刻觀察,形成為立足于中國本土化的概念并借以同西方社會的對比形成一定的假設,如文章中出現“在這里我將接著根據這套概念去看中國鄉土社會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質”。[9]“我的假設是中國鄉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9]等話語均體現了費老先生在與構建概念、理論體系所作的一個關鍵步驟“假設”,他所構建的這樣一個關于認識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的理論視角依賴于豐富的事實材料的支撐和檢驗。他所建構的這一中層理論不僅有血有肉且有穩健的骨骼支撐。
從邏輯與經驗的統一看,《鄉土中國》是指導我們作經驗研究的一個優秀素材。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費老這種基于客觀事實材料的概括和歸納出來的結構體系是具有嚴謹的邏輯聯系的。他首先描述了鄉土社會的事實,然后根據人們的互動交往提煉了“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交往方式,然后繼續探討了維持這種穩定的交往關系所需的“禮治秩序”,最后再探討基于這樣一種秩序下的權利格局,形成為一個指導學者研究鄉村社會的“網絡——制度”范式。借此范式,我們掌握了“明確導向”的途徑,又可以將其操作化去研究這樣一種結構下的鄉村社會的其他問題,如“村民自治”“城市化背景下的農村衰落”等。此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梳理”相同范式下的不同研究,進而對原有的中層理論進行擴充。總而言之,中層理論構建就是一種經驗到邏輯、邏輯到經驗的相互統一的過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們倡導通往中層理論的努力,但事實上這一種努力還是存在一些障礙的,畢竟方法論與實際操作間是存在隔閡的,構建中層理論的主旨仍需學界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羅伯特·K.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2]傅鏗.默頓的中層社會學理論[J].國外社會學,1984(6).
[3]毛丹.中層社會理論的關心[J].浙江社會科學,2006(5).
[4]葉嘉國,風笑天.經驗主義社會學的現狀、特點和趨勢[J].社會科學研究,2000(1).
[5]譚建光.中國社會學更應重視中層理搶的價值——兼與蔣影明先生商榷[J].學海,1994(3).
[6]許紀霖.許紀霖自選集[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86,387,390//馬多秀.構建中層理論:教育理論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
[7]趙鼎新.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方法[J].社會學研究,2006(1).
[8]童瀟.論費孝通中層理論的建構努力及其當下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2009(2).
[9]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