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摘要:公平與效率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大主題,研究兩者的關系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公平與效率提出的背景、含義、學術界存在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等幾方面,分析其對我們現代社會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公平 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4-0248-02
一、公平與效率問題提出的背景
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公平與效率及其關系問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國內外關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有不同的觀點,西方經濟學家將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研究建立在一個共同假設上,即資源的稀缺性、理性的經濟人以及完全競爭的市場。因對公平與效率的定義不同,所以對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也持不同的觀點,總體來說,西方經濟學者認為:“公平與效率是并重的,只有分配方式共同反映公平與效率才容易被社會接受,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我國在關于公平與效率關系的認識上經歷了幾個階段,20世紀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其中就表現出了我國關于公平與效率問題的認識,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生產力水平低是無法實現社會公平的,無物質財富積累,一味強調公平,最后會導致貧困。有學者指出,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實現“公平與效率并重”才能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公平與效率的涵義
(一)公平的含義
關于公平的概念有很多,總體來說,就是一種道德要求和品質,是一個倫理學概念,公平的含義還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公平是由經濟關系表示為法律關系形式的價值觀念。第二,對社會分配狀況的道德評價。第三,調節人們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這種規范主要調節兩個方面的公平,即人際公平以及社會公平。這些定義在古希臘、古羅馬、中國古代早有論述,哲學家盧梭認為要想改變被少數人奴役的現狀必須做到公平。孔子曾說過:“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西方奉行“人是生而平等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作為人的基本權利是公平的,不因地位、種族、年齡、性別而有所差別。所謂的公平分配就是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以及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羅爾斯在其《正義論》中認為“公平應遵循兩個原則,平等自由原則和差別和機會平等原則”,[1]這兩個原則為公平在具體實施上作出了具體的制度安排并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二)效率的含義
效率的含義一般在經濟學意義上被使用,包含兩層含義,即經濟效率和生產效率,經濟效率也稱配置效率,是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生產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投入與產出之比,講的是一定資源產生的最大價值。其中,生產效率是基礎,沒有生產效率的提高就談不上經濟效率的形成,經濟效率是最后表現形態,因為所謂的效率的指向就是我們能夠得到的價值。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就充分利用這一規律,大力提高生產效率,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進而導致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資產階級使一部分人淪為另一部分人賺錢的奴隸或工具,違背了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價值目標。經濟效率提高的具體表現就是以最少的花費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需求。提高效率以及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就是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研究認為效率的提高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的利益,那就必然損害另外一部分的利益,那么,如果說把“蛋糕”做大是效率的問題,那如何把“蛋糕”分好就涉及公平問題,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就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三)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目前學術界存在的關于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的論斷主要有三種,“公平優先”論、“效率優先”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論。
1.“公平優先”論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曾經單純追求公平,吃“大鍋飯”,共同勞動,這種單純追求公平的行為背離了當時的生產實際,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挫傷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干多干少一個樣,助長懶惰情緒,不利于發揮人的積極性,實現人生價值。持“公平優先”論觀點的人認為,公平與效率關系中公平是第一位的,雖然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市場經濟存在盲目性、滯后性和自發性的缺陷,市場經濟倡導的自由平等在資產階級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平等有時只是制度上的平等而沒有實現實質上的平等,羅爾斯在《正義論》中也有相關的論述:“所有社會基本價值必須被平等分配,如果允許某種不平等的存在,那一定是這種不平等對所有人都有利,否則它就是非正義的。”
2.“效率優先”論
“效率優先”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由思潮的產物,自由思潮中表現的是人們在自由平等的條件下,會促進效率的提高。同時,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動力,效率提高是人們追求的最大價值目標。資本主義社會自由思潮追求是擺脫政府的控制,由市場調節生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生產,這種觀念從根本上就是建立在資產階級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之上,資本主義所提倡的公平、自由、平等實質上是私有制基礎上的對勞動的剝削。資本家創造條件提高效率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追求最大剩余價值的目標。強調效率優先會導致資本家越來越富有,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效率提高,生產的商品增多,資本家獲益,但工人的工資并沒有隨著效率的提高而提高,他們的購買力下降,導致產品滯銷,影響再生產,爆發經濟危機。另一方面還可能使社會處于不安定的狀態,貧富差距使工人產生不滿,這種不滿泛化到工作中,會影響到效率。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論
改革開放初,為了改變大躍進平均主義、“大鍋飯”造成的生產效率低和人們勞動積極性低的問題,同時,也為了防止“矯枉過正”,在關于效率與公平的問題上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收入的提高。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論有其歷史局限性。有學者指出,新時代應確立“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鄧小平志曾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人窮,不是那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2]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3]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三、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對我們當代人的啟示
(一)重視政府的作用,確立政府在維護和保證社會公平中的主體地位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注重效率忽視公平的現象仍然存在,政府必須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制定法律法規保障經濟活動規則上的公平,以確立政府在維護和保證社會公平中的主體地位。
(二)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其中這個“人”是全體人民群眾,而不是少數人,這個“本”是全體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維護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滿足勞動者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也在發生著變化,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應一切從當前的社會實際出發,堅持效率與公平并重,我們不僅要提高效率,以達到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還要注重公平,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美)羅爾斯.正義論 [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