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 鵬 (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
陳智霖 (廣西社會科學院經濟師)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是新時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激活西部發展動能的關鍵通道。就廣西而言,要著力加強新通道建設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相互融合,結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實際以及深化拓展合作空間的需求,要積極推進西部人才通道和西部科創通道建設,這其中要及早推進與西部中心城市高校之間的深度合作,統籌支撐“通道+實體經濟”“通道+人才”“通道+科創”發展,超越一般性物流通道建設。
當前,自治區黨委、政府立足廣西區位條件和比較優勢提出和實施“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發展戰略,實現了區域開放合作新趨勢的精準對接,其中西部陸海新通道具有關鍵性的戰略作用。對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其以重慶為運營中心,以廣西、貴州、甘肅、四川等地為關鍵節點,旨在打造有機銜接“一帶一路”陸海貿易新通道。從這一界定來看,“南向”事實上是從重慶為出發點的“南向”,這與廣西的“南向”有所不同,未來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和基礎在于做好“北聯”。廣西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必須充分總結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的經驗和不足,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奠定了基礎,但由于腹地經濟相對薄弱、涵蓋區域不夠廣且局限于區域功能性戰略定位,在發展上存在先天不足。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廣西開放合作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更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新的戰略選擇。對廣西而言,要把西部陸海新通道做實做強,就必須擺脫和超越物流功能性通道建設,必須將實體經濟發展和人才、科技、信息等各類要素充分流動相結合,必須把通道建設與“北聯”戰略有機融合推進。

2016年以來,青島市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尤其是東部地區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相關高校在青島設立分校及相關研究機構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將促進廣西與貴州、四川、重慶等西南地區以及甘肅、陜西等西北地區的緊密合作。未來5年將是西部地區高鐵建設的突破期,西成高鐵于2018年1月開通,西部兩大中心城市通行時間縮減到3.5小時,成貴客運專線預計于2019年12月建成通車,渝西高鐵、貴南高鐵預計于2023年前建成通車。待西部高鐵體系建成完善后,南寧至成都的通行時間將縮減到5小時,南寧至重慶的通行時間將縮減到4小時,南寧至西安的通行時間將縮減到6小時,桂林與上述城市之間的高鐵通行時間也將進一步縮短。屆時,南寧、桂林等城市與西部三大中心城市的經濟往來將更加密切,合作空間也將顯著擴大,為推進與西部中心城市深度合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市就著手推進與國內著名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建立分校等,相繼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并建立了分校,開展學生培養和教學科研等活動,為之后深圳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和創新創業型企業的涌現奠定了堅實基礎,并提供了大量高層次人才支撐。之后,蘇州市結合產業發展需求與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引進成立了一批實體性研究院。2016年以來,青島市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尤其是東部地區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相關高校在青島設立分校及相關研究機構。2018年1月,貴陽市聯合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工程實驗室。此外,國內多個地區和城市均在積極推進與相關高校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實踐證明,這是科教力量薄弱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條有效有力的路徑。



青島在擴大高校朋友圈上不遺余力。按規劃,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機構總數增加至50所以上,使青島成為充滿活力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在之前的985高校中,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共有7所985高校,在目前全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陸海新通道沿線共有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新增云南大學和新疆大學),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共有16所高校,并主要集中在西安、成都和重慶3個城市。從2018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36個工科評估結果來看,西安交通大學在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8個學科,西北工業大學在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等5個學科,電子科技大學在光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5個學科,重慶大學在儀表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等2個學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3個學科,四川大學在化學工程、軟件工程、生物醫藥工程等學科均被評估為A類學科。而目前廣西大學“雙一流”建設學科的土木工程僅為B-,甚至不及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的土木工程學科。廣西在36個工學學科中,僅擁有13個,缺失23個,在學科實力和評估等級方面,沒有學科獲評為A類,主要為B、B-、C、C+、C-類,學科建設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偏低。深化高校合作、密切學科建設是廣西發展的現實需求。同時,近年來在東部發達地區人才政策吸引下,西部中心城市存在明顯的人才流失問題。教育部于2017年8月出臺了《關于加快直屬高校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正確的人才流動導向,鼓勵高層次人才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流動,不鼓勵東部地區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在吸引東部人才面臨困境的情況下,發揮廣西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等,加強與西部中心城市深度合作完全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總體來看,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西部中心城市深度合作是廣西填補人才短板、突破創新瓶頸、搭建合作平臺的重要戰略選項。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是廣西突破發展困局、拓展發展腹地、實現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但必須要轉變以往發展模式,將陸海新通道建設從物流功能性通道建設提升到戰略性通道建設層面。
當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正處于加快推進階段,可以預期的是未來3~5年將是陸海新通道夯建基礎、壯大規模的關鍵階段。同時,隨著西部高鐵通道建設的不斷完善,與西部中心城市開展深度合作應當及早提上議程。建議相關部門整合力量盡早開展深入的系統專題研究,梳理與西部中心城市開展深度合作的學校清單、學科清單和各類事項清單,充分借鑒深圳、蘇州、青島等地開展相關合作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研究合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瓶頸因素,為進一步加強溝通和推進協調奠定基礎。

廣西應充分借鑒深圳、蘇州、青島等地開展相關合作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研究合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瓶頸因素,為進一步加強溝通和推進協調奠定基礎。圖為規劃中的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從目前廣西學科建設布局來看,理工科專業集中布局在桂林、南寧兩市。要注重提升桂林的地位,著力強化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之間的對口合作,強化廣西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之間的合作,強化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范大學與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之間的合作。在桂林和南寧,結合實體經濟發展,建立若干建設目的明確、合作方向清晰、要素保障有力的實體性研究院,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同時,要充分發揮北海的生態環境和休閑養生優勢,積極吸引新通道沿線人才向北海集聚,努力打造北部灣人才高地。


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強與西部中心城市的深度合作尤其是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和蘭州大學等高校的深度合作。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建設對于一個地區產業發展特別是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合肥為例,一座長期“不顯山水”的城市,事實上早在1982年國務院確定合肥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2004年合肥作為全國首家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正式啟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科院駐皖科研機構等一批科研院所奠定了合肥“理工類”的城市氣質,更為合肥市獲批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奠定了基礎。同時,要積極推進探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之間的合作,共同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綠色農業科技走廊。積極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陜西科技大學(原西北輕工學院),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優勢,在廣西設立北部灣學院,共同提升廣西農林加工、食品加工等領域優勢。

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一個典范,西交利物浦大學是中國改革過程中的一個新事物
可考慮采用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學的組建模式推進與新通道沿線高等院校的合作,積極引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廣西與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985、雙一流高校開展合作。同時,可將北部灣大學作為載體選擇之一,創新組建模式,開展聯合辦學,鼓勵廣西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科技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重慶大學等開展實質性合作。
建議自治區相關部門在做好前期深入研究基礎上,主動上門、積極銜接,做好與相關高校、相關省份和相關城市的交流對接,避免引起當地政府的誤解。同時,建議自治區相關部門盡早批準成立陸海新通道沿線相關高校在桂校友會機構,充分發揮校友會在人才吸引、平臺共建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強與西部中心城市高校深度合作的過程中,應注重與高校所在地的協調,要突出雙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加強溝通協調,注意處理好省際合作與省校合作關系,尋找共同發展、共享發展的最佳切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