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學
【關鍵詞】數字化放射影像;X線影像;骨質疏松癥;骨密度測定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患者人院時間分為兩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5.36±2.15)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病程( 2.02±1.12)年;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4.41±2 23)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病程( 2.10±1.08)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x線影像測定骨密度,即患者均接受x線攝片,對機體骨骼進行全面檢查,通過數碼探測儀器對患者機體骨密度進行測定;
觀察組則采用數字化放射影像檢查,即指導患者將其非優勢手置放于手模板內,依據設備說明書調整曝光設定,并輸入其基本信息,通過相關儀器設備對患者展開各方面檢測,并將獲得的原始圖像傳送至后期處理計算機內,通過數字化成像技術對檢測的數據進行數字化處理,生成骨密度數據。
1.3 觀察指標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作為金標準,T值=(測定值一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正常為T值≥一1;骨量低下為2.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x+s”采用檢驗;計數資料(n/0%)采用X2檢驗。
觀察組診斷準確性、靈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特異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2)。


據近年來人口學數據中顯示,我國人口老年化趨勢逐漸加深,因此臨床中慢性疾病也出現逐年增長態勢,骨質疏松癥作為中老年群體高發疾病,成為臨床流行病學關注熱點。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臨床多用于影像學資料作為判定依據,x線影像是臨床傳統診斷方式,在診斷中以其簡便、價廉等優勢受到廣泛推廣。但在近年來的報道中,x線影像診斷骨質疏松癥雖具有一定效用,但其誤診率相對較高,齊萌等人的研究中顯示,x線影像診斷可反映骨微結構,但僅可顯示表現為紋理的骨小梁結構,單用此技術診斷可能存在骨密度檢查不足,并且在部分結構中受到周邊軟組織影像,存在一定局限性。數字化放射影像測定骨密度主要借助DR數碼探測器完成,通過對患者機體骨量吸收x線差異展開鑒別分析,并通過將檢查獲得的數字信號轉化骨礦含量,可獲得更加準確的骨密度值,該方法主要基于傳統x線檢查基礎上,結合目前先進計算機技術形成的新型影像學技術,不僅提升了圖像分辨率,同時該技術在成像方面具有速度快、檢測范圍廣等特點,加上其強大后期處理功能,降低了噪音影響,檢查精確度得以大大提升。
[1]劉翔,熊明潔,黃靜,等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和超聲骨密度檢測在社區居民骨質疏松癥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7,23(11):1495-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