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边@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文藝創作的根本。實踐證明,凡是脫離了深度挖掘、脫離了社會背景、脫離了人民情感共鳴的作品,只能賺取一時的眼球,絕不會成為影響時代的精品。以《朗讀者》為例,如果說“朗讀”二字指的是文字,“者”講的則是人。節目里,有大半輩子獻身改革開放的先鋒人物,有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地的民營企業家,也有普通勞動者,正是他們建設出活力迸發的當代中國,從而讓這個節目富有鮮明的時代人文氣息。而只有深入創作一線、扎根于現實的泥土,才能挖掘出時代價值,才能制作出這樣的精品節目。
央視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新節目研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之后更加注重原創性,在節目層面上需要更多創新、創意,所以臺里總編室的研發部門以及發展研究中心一直是我們的后援。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創新節目的海外培訓,各部門、各中心提出新節目創意。通過總臺黨組、編委會審批的項目組,將參加為期40多天的海外培訓,借鑒一些海外節目的創作手法。例如《國家寶藏》就是經過海外培訓借鑒經驗后,落地研發出來的。
此外,主流媒體的內容創作和傳播更應積極擁抱變化中的技術環境。5G時代,總臺新媒體將發揮內容篩選和抓取等專業技能,實現“大屏內容高于小屏內容、小屏內容為大屏內容服務”的大小屏內容聯動,諸如《中國輿論場》《國家寶藏》《我想和你唱》等融媒體節目將有更多的創作與展示空間。大屏節目內容將增加即時互動,讓節目在不同屏幕切換之間“活起來”。以《國家寶藏》第二季為例,觀眾通過掃描大屏播出時展現的二維碼,實現在手機端欣賞文物的3D立體微展示,在業界和觀眾中取得了高口碑。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高速推進媒體融合,總臺自成立以來,根據熱點輿情及時制作最新的融媒產品,依托于“既定投放節奏+及時跟進熱點”策略,形成層層遞進、爆款迭出的產品矩陣,收獲了不俗反響。《朗讀者》第二季線上朗讀亭、《國家寶藏》第二季文物3D微展示、《經典詠流傳》讀詩成曲、《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我來秀照片”征集活動等,都吸引了更多觀眾的參與,實現了觀眾向自有平臺用戶轉換的過程。文化類節目在這方面大有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