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最近幾年廣電競爭出現嚴重的二八分化現象。一線衛視與二三線衛視在收視、收入以及社會影響力方面的距離越拉越大。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區域的窗口或言論出口,后者的價值仍然是非常重大的,一些GDP比較好的二線衛視更是有著提升影響力的強烈需求。事實上,這些衛視面臨的仍是十多年前,廣電人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渠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
從渠道角度來講,未來幾年衛視覆蓋確實會發生一些因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改變。但是真正的落地,指的是衛視頻道品牌是否為觀眾所接受。目前二三線衛視品牌價值普遍不高,在觀眾心目中的可接受程度偏低,自然落地的情況下,收視無法得到較好提升。5G時代,這類衛視品牌接受度也不會很高,在渠道方面無法占據優勢地位,長期收視低迷帶來的低收入更不足以支撐它們做到渠道為王。由此可見,二三線衛視的未來顯然不是利用渠道成長能夠成功的。
說到內容為王,許多二三線電視臺都曾提過,但實際情況是電視臺節目制作團隊長期沒有較多的實踐和成長機會。最近幾年,一些二三線衛視在尋求變革發展時,想了不少辦法。比如將衛視包盤給社會公司或其他電視臺,這些組織進來以后,通常以輸出自己的內容為第一主張,基本不辦新節目,即使新辦節目也不使用臺內團隊。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即便收視與收入得到增長,也只是浮云,當這些機構退出后,這幾年的成績就可能只是貼在墻上的收視報表了。事實上,最近幾年搞“外援”的衛視就幾乎沒有成功的。各家衛視簽協議的時候都滿懷希望,但做到年限,各自沉默地分手。這樣的聯手,對電視臺核心競爭力、節目制作能力的提升幾乎沒有正面影響。希望未來,有想法的電視臺盡量不要用這樣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收視率,還是要靠培養自己的隊伍來真正實現收視指標的成長。
另外無論二三線還是一線衛視,都存在引入社會公司制作的真人秀節目的狀況,在業內這種通常是占頻的做法,即相當于社會團隊承包時段。這種市場化的手段,對于制作方和電視臺而言可能是雙贏的做法。對于一線衛視來說,需要大量的高收視節目,該方法可以彌補自身節目生產力不足的問題。對于二線衛視來說,在自身無法生產高收視節目的時候,通過招標,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頻道建設中來,也不失為積極的一招。可現實情況是,許多二三線衛視招標很難吸引到有質量的節目制作團隊和創意。“矮子里拔將軍”的做法不僅令節目收視無法得到提升,也會讓衛視節目制作團隊喪失實踐和成長的機會。
有位電視界女強人說過,電視臺要做的不是提高收視率,也不是提高收入,而是培養一支團隊,建設有素質的人才隊伍。某種程度上講,好的電視臺應該是行業里的黃埔軍校,培養出的人才,要活躍在業界,處在節目創作一線,是沖鋒打仗的先鋒。這些人挺起的是文藝創作的脊梁。因此,我們要真正下功夫打造自己的制作團隊,鍛煉自己的制作人才。
電視節目的創作和書法、美術不一樣,它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社會團隊很難有機會像臺內團隊那樣成天在一起磨合。電視更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結合的事業,臺內有成建制的技術團隊和創作團隊,如果能把這些團隊捏合好,形成完美的交響樂章,那么團隊的競爭力毫無疑問是強勁的。不過,當下很多二三線衛視在團隊協調上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于是在挑戰新節目、難節目時,往往還是將其扔到社會上去解決。如果衛視下決心錘煉這樣的團隊,雖然會經歷較多失敗和較長時間的磨合,可一旦成功,還是相當值得的。
今天看來,二三線衛視非常有必要形成自己的節目制作團隊,開始制作自己的節目。衛視應該為這些團隊的成長提供鍛煉機會,也許一開始做出來的節目是稚嫩的,但假以時日,一定可以看到成績。事實上,現在我們在二三線衛視里也能看到不少有特色的節目,如河南衛視的《武林風》等。除了原創節目,二三線衛視的節目制作也可以從獲得優秀節目的授權開始,在有制作經驗團隊的指導下,衛視團隊的成長會更快,更有保證。奧斯卡獎頒獎禮感謝詞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感謝制作單位給了自己機會,這樣的機會衛視節目制作團隊也應該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