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熒屏、網絡,追著近期幾部熱劇看了一下,各有所長,也確有符合觀眾“吐槽”的不足。
目前表現最好的應該還是蔣家駿執導的《倚天屠龍記》。戲骨們構成演技津梁,對原作情節不做幅度過大的變動,加上金庸原著本就是大眾流行讀物中的精品,審美特質與影視所要求的大眾趣味高度貼合,這些因素加起來,都成為一部劇集成功的宏大前提。
蔣家駿改編了兩部金庸小說,對情節、武打和俠氣的演繹,都達到了較高水準。有觀眾不滿其打斗場面中慢鏡頭出現太頻繁,這基本屬于口味上的見仁見智。如果考慮到慢鏡頭早在張鑫炎、吳宇森、徐克、程小東那個年代,就被作為“特效靈藥”屢屢使用,那么今天觀眾的非議便有了一定道理,姑且看作白玉微瑕吧。
武俠劇,最難的是傳遞原作神韻。一般說來,武俠小說原作里的“反轉”情節也不少,可因為不少觀眾事先讀過原著,挪到劇集里來的“反轉”,效果肯定不及原作,棄用呢,又會導致結構發生變動。所以,怎樣處理和運用“反轉”,是個難題。蔣氏金庸劇,保留“反轉”卻又不過分依賴,盡量用視覺效果去填補看點和趣味空當,這種“度”上的把握,很見功力。
蔣家駿改編武俠,不擅動故事大結構,追求用技術傳遞神韻,在大方向的把控和全劇境界塑造能力這兩方面,做得確實高級。照此勢頭下去,重拍了金庸還可以去重拍古龍,拍了古龍還可以再重拍溫瑞安,蔣家駿成為武俠劇最具含金量的招牌導演,應是指日可待的事。文學改編拍攝武打古裝劇,導演中本來已經有一個高手鞠覺亮了,可惜自《逆水寒》《新水滸傳》兩部精品之后,他再沒出什么驚艷新作。現在加入一個蔣家駿,“雙璧”總比“單幫”更能保障類型劇的建設。
生活劇、年代劇對“反轉”的使用,并不比武俠劇和古裝劇少。同樣大熱,同為正午陽光出品的劇集,《都挺好》可比之前《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對“反轉”的依賴度高多了。無論是職場部分的情節“反轉”,還是主人公身份、心理上的“反轉”,都接近“燒腦”的地步。情節上是熱鬧了,但過分依賴“反轉”,又使得劇情發展過巧、過于有悖常理,容易被質疑為“假”。比如明玉在母親葬禮上接單位電話,先是被哥哥誤解,然后又在單位玩失蹤……一句話就可以搞定的誤會,非憋著,直到憋成大事,這好像并不是劇中人設那種智商、身份會犯的錯誤,讓觀眾感覺有湊戲之嫌。
這樣的情形一次兩次還可以接受,可一旦在一部戲里密集出現,成為劇情的第一推動力,就容易讓人生厭,進而引發口碑高開低走的“反轉”,那就不是大家樂意看到的事了。類似的情況《芝麻胡同》里也有。全劇演到一半兒,之前風傳已經抗日犧牲的嚴家大兒子嚴寬回家了,劇中的人際關系由此出現“反轉”,全劇有了新的推動力,這是個好設計。但嚴寬發現媳婦改嫁,開始在家里各種“作”,表現得不像經過戰火洗禮的英雄,這就有些傷害人物設定和觀感了。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大掌柜黑子忽然認了兩個反派哥哥上,戲劇化得有點兒過。
“反轉”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給全劇畫龍點睛,《潛伏》里余則成給李涯放錄音;《剃刀邊緣》里許從良用白冷晨自己拿出的錄音帶收拾白冷晨;《黎明之前》里五局同仁悲憤之下聯手用彈道分析和藥品分析,給劉新杰翻案,把小人得志的李伯涵打成間諜……這些都堪稱使用“反轉”手法的經典范例。然而,過于相信“反轉”帶來的收視效應,卻可能遭到懲罰。畢竟電視劇觀眾不是每時每刻都愿意處在“燒腦”驚喜之下的。“反轉”過多,難免會導致觀眾在收看過程中出現情緒逆反,哪怕是那些燒腦劇的觀眾。這其實也是近年幾部很棒的燒腦劇(如《和平飯店》《臥底歸來》等)雖然被不少觀眾叫好,卻未進一步獲得更廣泛追捧的原因所在。
說白了,還是涉及把控尺度。關鍵時刻使用一下“反轉”,主人公在絕境之下可以精彩翻盤,觀眾過足戲癮;全劇無論大事小情,動不動就玩“反轉”,觀眾只會覺得拍攝者自作聰明,劇情也會因此顯得單薄和湊數。業內人士們這些年不斷在感慨,電視劇越來越難拍了,“反轉的使用之難”,也在這諸“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