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更大規模減稅,重點降低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的內容讓我印象深刻。我自己也擁有幾家文化企業,如果政府在稅收方面有一些減壓措施,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可以很大程度保障企業活力,為企業經營帶來很多方便,能夠讓企業輕裝上陣。
當前我國的電影教育體系多注重培養研究型人才和理論型人才,職業教育仍需普及。一部電影的質量不是一眾主創就能支撐起來的,它涉及每個細節、每個工種、每道工序。服裝、道具、化妝、軌道員,這些是技術工種,同樣也是創作工種。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電影專業教育機構出現,培育更多專業型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五條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但在目前國內著作權的保護名單中,并不包括導演。電影界很多同仁一直在討論電影導演能不能成為電影的著作權人,能否寫進《著作權法》。
我希望能夠推動導演成為電影著作權人,這對改變導演生態,促進全社會尊重創意、尊重創作大有助益。
2018年9月,我執導的《江湖兒女》上映,獲得了7000萬元票房。這種類型的電影能夠在市場中獲得院線系統和廣大觀眾的支持,這在過去很難想象。這得益于中國電影銀幕數量的增長,也說明中國電影人一直渴盼的理性、多元的市場正在逐步形成。
《流浪地球》的成功除了源自受觀眾追捧,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中國電影多元化擴展的趨勢和綜合制作實力的提升。小到道具大到特效,抑或是文學支持,電影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中國電影的飛速發展,也證明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