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濤

摘要:教育名人是對教育行業做出一定貢獻和有著影響力的顯要人物。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統計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數并且制成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數折線圖,來研究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趨勢與發展周期,再結合教育思想通史相關研究對其進行補充。中國古代教育史周期大體可劃分為春秋秦漢時期、魏晉五代十國時期、宋元時期及明清時期。同時,教育史周期劃分,還應該與教育的內在本質相聯系,看到教育發展與王朝更替社會變化之間的不同步性,只有充分認識教育內部結構變動的本質,才能更準確劃分中國古代教育周期。
關鍵詞: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數:周期性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3-0114-03
現代漢語詞典給周期的定義是事物在運動、變化的發展過程中,某些特征往往多次重復出現,其接續兩次出現所經歷的時間。而周期研究則是以大視野、長時段、寬領域的特征使人們能宏觀認識事物的發展脈絡,從而窺見其中內在的本質聯系。教育發展周期是指教育作為一個總體由興而盛又由盛而衰所經歷的時間。有關中國古代教育周期的劃分研究,存在著朝代更替、社會形態、時代特征、階級斗爭等幾種視角。目前學術界比較盛行的是根據朝代更替和時代特征去劃分。這兩種觀點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客觀展現教育的自身發展特點。按照教育自身的發展來劃分教育史發展階段已成為當今教育史學界的共識。而本文從教育自身尤其是內部結構出發,主要基于教育名人統計數的視角及教育思想史方面對中國古代的教育發展周期進行新的劃分。
一、選擇教育名人統計數的合理性
布羅代爾說,“對于我們史學家而言,一個結構也許是一種組合、一個建筑體,但更是一種現實。時間對這種現實的磨損很小,對它的推動也非常緩慢”。“長時段,這是各種結構的結構群的穩定和很少變動的歷史?!苯逃l展周期一般是百來年甚至幾百年的長時段,在教育周期內部的諸多結構如教育名人數、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等都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當這些穩定的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時,同時也可以說舊的教育周期即將被新的教育周期所替代,而這些穩定的結構從產生到坍塌所經歷的時間就是一個周期所經歷的時間。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數的變動是有一定的周期的,因此可以從側面反映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狀況。
中國古代社會素來就有著書立說的傳統,對于歷代名人的記載尤其是教育名人的記載更是連綿不絕。尤其是科舉考試推行之后,對于教育名人的推崇在隋唐之后的整個封建社會蔚然成風,眾多讀書人都渴望能夠通過科考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因此本人在梳理中國古代教育史料過程中,發現有關史料對于歷代各地的教育名人的記載較為翔實,尤其是取得科考頭銜并做官的人物。部分教育名人因為其社會影響較大還能納入史書,使得部分歷代教育名人成為史書列傳部分的常駐客。如《史記》中就記載諸多的教育名人,《商君列傳》《蘇秦列傳》《呂不韋列傳》等等都是典型代表。教育名人數作為教育周期的一個重要節點,是能夠構成連續的時間系列,符合教育周期內部結構的相對穩定性的。另外,教育名人數在某一階段的迅速增加或者急劇縮減是能反映當時教育的時代背景及推行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以及盛行的教育思想。部分教育名人通過參加教育活動來傳播自己的教育學說和教育思想,對推動封建社會教育事業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董仲舒、朱熹、陸九淵等等。因此,可以說某一時段教育名人的數量能夠反映這一時段教育水平,就這點來說選擇它作為教育周期的劃分依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二、基于教育名人統計數的周期性劃分
(一)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數判定與統計
在統計教育名人數之前,必須對教育名人的定義做出明晰的界定。通過分析入選《歷代教育名人志》的2000多名人,發現大體上這些教育名人數可以主要分為這幾類。第一是頒布與執行教育政策的君臣,如劉徹、劉秀、武則天、李斯、魏征、張居正等在教育文化領域施加重要影響的政治人物。第二是宣揚各自教育學說的百家學派,其中主要以宣傳儒家學說的儒學家為主,如孔丘、孟軻、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儒學大師,還有其他如春秋戰國的其他思想家墨翟、莊周、韓非子、呂不韋等人和玄奘、鑒真、慧能、一行等佛學大師。第三是文史藝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人物,如史學家司馬遷、書法家顏真卿、數學家祖沖之等人?;谏鲜霰救苏J為所謂教育名人即對教育行業能施加影響和在各領域內(不限于教育領域)做出表率的杰出人物。
根據《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名人志》這本權威統計的相關記載,基于如下原則繪制成曲線圖。第一點,將時間限定春秋戰國到鴉片戰爭之前,大約公元前6世紀到19世紀;第二點,以100年為計數區間,將教育名人的卒年來進行統計,不詳者只有生年的根據《歷代教育名人志》平均年齡68歲來進行加權來計數,完全不詳者不列入統計結果中。為了方便統計數據,根據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最早出現時間特規定起始時間段為公元前660至公元前560年,整理得出結果如圖一所示:
(二)中國古代教育周期性分析
根據圖一所顯示,自公元前660年到公元1840年前的統計數據顯示,教育名人數由春秋戰國的幾個人發展到明清的100多人,這反映出中國古代教育名人數總體而言是逐步增加的。根據曲線圖可以看出教育名人數分別在東漢、隋唐、南宋和近代以前的清朝出現了4個高峰,而教育名人數的低谷則分別出現在兩晉、五代和明這幾個階段內。因此可以大致將中國古代教育周期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到西晉;第二個階段是東晉到五代;第三個階段是北宋到元;第四個階段明朝到清朝鴉片戰爭之前。接下來,就每個階段內部的教育名人數的變動原因進行分析。
1.第一階段:春秋戰國到西晉時期
在第一個階段內,可以看出從春秋初期的寥寥數人到戰國后期呈現連續增長,它的原因在于出現三次私學高潮,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和井田制的崩潰,在教育領域內出現教育重心的下移,即學在官府轉到學在民間。孔子不問出身辦學,掀起第一次的私學浪潮;戰國初期,墨家學派興起,吸納不少小生產者,掀起了第二次私學浪潮;而戰國后期齊國的稷下學宮網羅各國人才前來講學,成為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中心,促成了第三次私學的浪潮。由于秦朝實行焚書坑儒和漢初推行無為而治,使得秦漢初期教育名人數并未出現增長反而有小幅下跌。直到漢武帝推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一段時間后,教育名人數才略有上升。到東漢初期,經過光武中興,劉秀大興儒學、推崇氣節,將儒學的發展推向了秦漢儒學發展的高峰,教育名人數由此也到達第一階段的高峰。后隨著西漢末年佛教的傳人和東漢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興起,儒學受到不小的沖擊,加上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時局動蕩,西晉崇尚玄學,清談之風盛行,儒學中衰。因此教育各人數略有下降,到西晉達到一個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