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萬丹 湛芬
摘要:女子教育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論及女子教育的書籍也存在不少。敦煌遺書中保存有較多唐宋時期流行于敦煌地區的蒙學教材,其中就有不少材料記載著對女子的教育,其內容大致包含言語規范、品行修養、營家之技等。同時,這些材料還展現出故事性、思想雜糅性等特點,研究敦煌蒙書中的女子教育思想有助于了解唐宋時期敦煌地區民間教育狀況。
關鍵詞:敦煌蒙書;女教思想:儒佛內蘊;家訓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3-0036-04
所謂敦煌蒙書是指自1900年于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敦煌文獻中童蒙教育所用之書,其內容大概囊括兒童規范、女性教育以及格言諺語等。其中雖然有關女子教育類的材料相對較少,甚至有的蒙書只提及只言片語,但是這些零星的材料展現出其豐富的女子教育內容及文化內涵。
一、敦煌蒙書中的女子教育思想
鄭阿財先生對敦煌蒙書進行過整理與研究,他在《敦煌蒙書研究》一書中總共輯錄蒙書25種,其中有關女子教育以《崔氏夫人訓女文》和《辯才家教》論述最為翔實。《崔氏夫人訓女文》以“送女命誡”為主題,以專篇的形式來訓誡新婦。《辯才家教》中則專立《貞女章第九》論述貞女觀。而敦煌其他蒙書中有關女子教育雖大都只是只言片語,但內容卻也相當豐富,涉及持家立身之道、處事之法等,現將這些蒙書中有關女性教育的主要內容作如下分析:
(一)言語規范
有關女子的言語規范問題,早在先秦儒家經典中就有所提及,而后班昭提出了婦言之說,《女論語》一書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細節要求。敦煌蒙書中有關婦言問題的討論,既有對前人觀點的繼承,也有其不斷豐富之處。古有七出之條,《大戴禮記-本命》言“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逼叱鲋畻l明確提出女子話多可以休。敦煌蒙書女教類的材料中也對女性提出“言”的要求:其一同樣是在強調女性話不宜多,如《孔子備問書》提到“何謂婦人七出?一無子,二口口,三不事姑舅,四口舌,五竊,六妒,七惡疾。但犯一條即合棄之?!边@明顯就是對《大戴禮記》中七出之條的繼承,而所謂的“口舌”指的就是不多言,不與他人逞口舌之利,盡量做到少言寡語。其二要做到細語,所謂細語則是要求女性說話時音量不宜過高,應該溫聲細語、和以待人。如《崔氏夫人訓女文》中“姑嫜共語低聲應,小部共語亦如然?!睂Υ?,對待長輩不可大聲說話,而應細語應答,以敬長輩。《太公家教》中“婦人送客,不出門庭;所有言語,下氣低聲。”即婦女對待客人要有禮有節,每逢客人問答,要細語以應,以表尊重。其三要做到慎言,所謂慎言,其實就是希望女性說話時能再三思量,盡量做到言辭得體,不強詞奪理,不搬弄是非。如《辯才家教》中“大人若有指口,切莫強來說理。”和長輩交談時,要注重自己的言語,長輩若有訓責之言,作為子女要有恭敬謙卑的態度,認真聽長輩的訓導之言,萬不可與長輩強詞奪理。又如《崔氏夫人訓女文》中“外言莫向家中說,家語莫向外人傳。”作為女子要謹言慎語,不要整日家長里短搬弄是非,更不要以訛傳訛,不可對外人說三道四,家丑亦不可外揚,做到“外言不入于閫,內言不出于閫?!?/p>
(二)品行修養
女性的品行修養實際指的就是婦德,關于婦德鄭玄將之釋為貞順之意,《女誡》《女論語》等女訓之書又提出守節、知禮等要求。敦煌蒙書中有關婦德的描寫事實上多是對前人觀點的一種轉述。有關婦德敦煌蒙書女教類的材料中主要提到了兩點。第一要求女子舉止端莊不輕浮。如《太公家教》中“女人游走,逞其姿首,男女雜合,風聲大丑,慚恥宗親,損辱門戶”。《孔子備問書》中“凡夫眾生,男女雜合,信心自用,不避尊卑,恣情和合,不知羞恥,是為煩惱濁?!边@些言論要求女性言行舉止要大方得體、知辱知恥,有禮有節遵守婦道,實際上就是對婦德中要守節、知禮的一種轉述。第二就是提倡貞潔觀。如《千字文》中的“女慕貞潔,男效才良”。以及與之大體相同的《新合六字千文》中也有“恭美女慕貞潔,曹植男效才良”的記載,這些女子往往具有忠貞不渝、賢良淑德的品行修養,是人們眼中賢妻良母的最佳人選,正如《一卷本王梵志詩》中所言“有兒欲娶媳,須擇大家兒。縱使無姿首,終成有禮儀?!奔慈藗兂Uf的娶妻娶賢之理。
(三)營家之技
中國傳統的家庭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因此對于女性來說具備基本的營家之技是必要的。敦煌蒙書女子教育類材料中關于營家之技主要提到了蠶織和做家務。
首先關于蠶織。男耕女織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蠶織是其經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其事立”的記載,敦煌蒙書中也常常借以描寫蠶織的重要性來勸諫女子要勤于紡織。如《百行章》中“一夫不耕,有受其饑;一女不織,有受其寒?!比瞬豢刹皇?,不可不衣,不食則饑,不衣則寒,因此要勤于勞作,勤于蠶織,萬不可使之荒廢。又如《新集文詞九經抄》中“天子親耕,勸農事;皇后親蠶,勸女工”作為一國之母尚且親蠶,更何況普通百姓。除此之外蒙書中也會用一些反面的列子來說明對于不務蠶織的女子往往多被人們所指責。比如《太公家教》中“希見今時,貧家養女,不解絲麻,不嫻針線,貪食不作,好喜游走;本不是人,狀同豬狗。”以一個反面的例子來教育女子要勤于女工,切不可偷懶,那些不會縫衣織布不懂針線還整日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的女子,一旦長大之后嫁為人婦,最終都會被別人瞧不起?!犊兹笘|南飛》中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七為君婦……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辟t惠如蘭芝,最終都難免被焦母所遣,更何況那些不務蠶織的女子。其次關于家務。敦煌蒙書《辯才家教》中寫到“侍來參郤大人,便須庭前掃地。煞可梳頭洗面,處分廚中妯娌。叔母抱柴著火,伯母則即擔水。一個撿擇蔬菜,一個便須淘米?!睊叩?、著火、擔水、撿擇蔬菜、淘米,這不但反映出家務事的繁雜,同時也能看出從事家務勞動的基本都是女性。
(四)家庭倫理
所謂家庭倫理即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處理,在家庭倫理教育方面“孝養翁婆,敬事夫主”是其最主要的體現,對于此敦煌蒙書中也有所闡述。
關于敬事夫主敦煌蒙書中提到了三點。第一要求女子能夠同丈夫之間相敬如賓,如《新集文詞九經抄》中“夫妻之禮,相敬如賓,和如琴瑟;敬則不辱,和則不疏?!薄段渫跫医獭分小靶值苄㈨槪蚱尴嗑础?《新合六字千文》中“居上寬和下睦,伯鸞夫唱婦隨”夫妻之間唯有做到相互理解,遇事商量,不打不鬧,舉案齊眉,家庭才會和睦。第二強調女子要敬順自己的丈夫?!短医獭分小靶聥D事君,敬同于父,音聲莫聽,形影不睹”。作為妻子要足夠的理解自己的丈夫,丈夫談話不要去偷聽,丈夫去哪兒不要去追問,要像敬重自己的父親一樣尊重自己的丈夫。第三對丈夫要做到絕對的忠貞,比如《新集文詞九經抄》中“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作為妻子要一心一意忠誠堅貞于自己的丈夫,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可做有辱宗親之事。
關于孝養翁婆蒙書中強調最多的是女子對翁婆的盡孝之心。如《太公家教》中“孝子事親,晨省暮參……父母有疾,甘美不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聞樂不樂,聞喜不看,不修身體,不整衣冠,父母痊愈,整亦不難?!边@則材料其大意講的是作為女性應該持有一顆盡孝之心,要孝順自己的翁婆,每日晨醒昏定,問候翁婆安好,侍奉翁婆要盡心盡力,父母生病時作為子女要做到感同身受,哪怕衣冠不整也要隨時伺候在其左右,而不是整日只顧吃喝玩樂,完全不顧及父母的安康。中國自古以來就重孝道,《孝經》里邊更是把孝看成是天經地義的事,后人再次提“孝”時,其實多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延伸,敦煌蒙書中要求女子對翁婆行孝,明顯就是對前人的繼承。
二、敦煌蒙書女子教育思想中的儒、佛文化內蘊
唐宋時期儒家思想廣泛傳播,佛教在敦煌地區也得以發展,這就使得儒、佛兩家思想成為唐宋時期敦煌地區的主要思想,當我們對敦煌蒙書進行研究時,發現它對儒、佛兩家思想有所吸收和呈現。
(一)對儒家思想的吸收。敦煌蒙書無論是其教育思想還是教學內容其基本都以儒家思想為依歸。比如儒家重孝,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盡孝之心,強調“侍親”之禮,蒙書中同樣也強調子女對父母之孝“孝養堂前父母,出入總須安委。夜間即須脫服,旦朝還須早起?!背炕瓒ㄊ。咳障蚣抑虚L輩問候安好,這是侍奉長輩的日常禮節也是儒家孝行里邊對“侍親”的基本要求。儒家強調女子之順,講求夫妻之間相互的理解與包容,夫妻之間應該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正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所記載“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蒙書中同樣強調女子之順,“夫婿醉來含笑問,迎前服侍送安眠。莫向人前相辱罵,醒后定是不和顏?!狈蚱拗g理應相互理解與包容。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核心思想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受到唐代科舉取士的影響。明經和進士作為唐代科舉考試中選拔官員的主要科目,其考試形式主要是帖經和口試問大義兩項。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所謂問義其實就是背誦或默寫先儒對經典的注釋。但無論是帖經還是問義在唐宋時期其所考內容大多為《論語》《尚書》《春秋三傳》等儒家經典,熟練掌握儒家經典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敦煌蒙書要將儒家思想作為其依歸。第二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影響力。自孔子以來儒學就頗為人們所重視,到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使得儒家思想一躍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并漸漸深入人心。到了唐宋時期統治者對于儒學也是極力推崇的,儒家思想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儒學思想的影響主要存在于敦煌的蒙學教育之中,人們往往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要求與蒙學相結合從而教育子女,因此儒家思想成為敦煌蒙書的核心思想。
(二)佛教思想的雜糅。就敦煌蒙書中的女子教育而言,雖然儒家思想是其主導思想,但其間也雜糅著一些佛教思想,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在內容上所呈現出來的對佛教的信仰,比如《崔氏夫人訓女文》中有“在家作女慣嬌憐,今作他婦信前緣。”佛教認為緣起緣滅自有定數,能成為他人妻子自然也是前世注定,緣分既然已經注定,那么作為女性就應該順從天意。再如《辯才家教》中“勸君審思量,莫護短,必壽長。行善巧,必無殃。積行惡,招不詳。無失錯,大吉昌。”這明顯就是佛家因果報應的思想,行善之人往往可以得到神靈的庇佑長壽安康,行惡之人則會受到神靈的懲罰招致不祥,借此來教導婦女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另一方面有的蒙書對佛經的行文布局、句式結構等方面常常有所模仿。如佛教的許多典籍都喜歡采用問答體的形式來結構全篇,例如《律雜抄》中問比丘所食藥總有幾種,答有四種,一時藥,二時非藥,三七月藥,四盡行藥。蒙書亦仿其體來行文布局,如蒙書《雜抄》中“論婦人四德三從。何名四德?一、婦德,貞順;二、婦言,辭命;三、婦容,婉悅;四、婦工,絲麻?!逼渌捎玫倪@種一問一答的形式就來自于對佛經的模仿。佛教思想之所以對敦煌蒙書產生影響首先是因為隋唐兩代統治者對佛教傳播的大力推動,尤其在敦煌地區佛教活動尤為頻繁。敦煌地區的佛教信徒本就不少,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地區出現了許多較為著名的譯經大師,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時代的繁榮,統治者大力扶植佛教在敦煌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對莫高窟的開鑿。隋文帝本就信奉佛教,莫高窟開窟就達到70余個,而到了唐朝,莫高窟所鑿窟室競達到100多個,敦煌地區的佛教變得越來越社會化、世俗化,融人社會生活之中,同時也融入敦煌蒙書之中。其次是敦煌地區寺學的興起。安史之亂后敦煌地區被吐蕃所占領,吐蕃統治期間大力宣傳佛教,興建寺廟,由于寺廟具備教學所需的書籍、師資等條件,入學的門檻也相對較低,因此寺學逐步代替了之前的州、縣學,可以說“此時的寺學實際上就是吐蕃統治者所倡導的官學”。就寺學而言,雖然其內容有佛經義理也有儒家經典,但是其對佛教經典的講解所占比重更大,且其教師多為僧人,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敦煌蒙書中會雜糅著濃厚的佛教思想。
三、敦煌蒙書女子教育思想對傳統家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家訓多為一個家庭之中長者所立,目的是為了規范家族中子弟的言行舉止,教給子孫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之道。家訓文化產生較早,事實上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只是早期的家訓多停留在口頭說教層面,文字記載較少,除此之外家訓文化事實上更偏重于對男子的訓誡,對女子的教育涉及較少,而專門的女訓之書直到東漢時期才出現,即班昭的《女誡》。而后這類書籍逐步增多,女訓作為家訓文化中的一部分也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將敦煌蒙書與之前女訓類作品相比就會發現它的發展之處。首先是訓誡內容上不斷得以豐富。比如敦煌蒙書《崔氏夫人訓女文》是一位母親在女兒出嫁時對女兒的諄諄教誨。之前的女訓類作品中以送女命戒為主題的作品基本沒有,這是一種創新,而后女訓類的作品中多有仿其寫法者如清代陸圻的《新婦譜》。除此之外“這篇訓女文詩歌民俗性很明顯”,比如它介紹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婚俗習慣,如回門、哭嫁、拜別等,這無疑是對家訓文化內容的一種豐富。其次是寫作手法上的駢散結合。蒙書是童蒙教育所用之書,因此在編撰上為了方便小孩的學習記憶,讀起來朗朗上口,絕大多數的蒙書都比較重視句子的押韻、對仗等問題,當然敦煌蒙書也不例外。比如《崔氏夫人訓女文》“拜剔高堂日欲斜,紅巾拭淚貴新花。徒來生處卻為客,今日隨夫始是家。”它比較重視句子間的對仗押韻。除此以外,還有具有敦煌地區民間特色的蒙書,如《孔子備問書》《武王家教》《辯才家教》等,往往喜歡采用問答體的形式來謀篇布局,而這類蒙書基本都為散體文,其在用語上不會那么講究,常用一些俚俗之語,如《孔子備問書》中“問曰:女家有四不可娶何?第一不孝,二始多病淫色有生離之類,三及逆不順,四寡婦長養女無禮,此之是也?!逼涓⒅匚恼碌膶嵱眯?,講求的是語言的通俗易懂、曉暢明白。最后是敘述方式上的故事性。在敦煌地區,像《崔氏夫人訓女文》《太公家教》等蒙書之所以可以得到廣泛傳播,除了蒙書本身較為通俗易懂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類蒙書中往往蘊含著濃厚的故事性。比如敦煌文獻中存在著對《千字文》進行注解的寫卷《千字文注》如寫卷R3973.和寫卷s 5471,這些《千字文注》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其注解多引用故事來說話,比如在強調婦德的時候提到“女慕貞潔”,在闡釋何為貞潔時,引用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講的是姜的丈夫早亡,姜的父母想把她另配他人,但是姜不同意。另外一個故事講的是庶人韓鵬的妻子貞夫長相甜美,宋王聞其美想要貞夫成為自己的妃子,一旦貞夫同意,她便可過上舒適的生活,可是貞夫不求富貴名利一心適韓朋,為守其貞潔之志而死。這種借故事來說話的方式,不但反映出當地學習者對蒙書趣味性的要求,同時也顯現出了敦煌當地文化的獨特性。
敦煌蒙書女教類的作品影響之處在于,就家訓文化而言,它很好地繼承了家訓文化中優秀的教育思想,并借以教育子女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同時它還促進著家訓文化得以豐富和發展。其次這類材料是對敦煌地區健康純正的民俗觀的一種保存,這對我們了解敦煌地區的民俗民風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這類材料也使我們能很好地了解西北邊陲地區的教育狀況,了解其教育中所呈現出來的趣味性、實用性,為隋唐五代地方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資料。因此,敦煌蒙書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