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張 靜
隨著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產品質量的需求將不斷提高。加強“智能+”時代產品質量的提升,已經成為我國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的必由之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目前我國產品質量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形勢,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就“智能+”時代質量提升提出建議。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產品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楊元慶認為,我們同時也應看到,我國依然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質量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產品質量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質量強國建設任重而道遠。
我國制造業部分領域產品的質量、可靠性、穩定性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楊元慶舉例說明,芯片80%依靠進口,數控機床所需的高檔功能部件70%依賴進口,渦噴、渦扇發動機軸承壽命僅為國際先進水平的十分之一,汽車涂裝、焊裝和總裝設備本土化率只有20%,整車產品可靠性較差等 。

“可靠性差不僅影響了產品的使用效率和壽命,更嚴重削弱了我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損害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楊元慶分析,產品可靠性差,從技術層面看,主要是我國產業發展中長期存在著“重主機、輕零配件”的現象,特別是一些關鍵零部件,大部分或全部依賴進口。從管理層面看,我國尚未完成從滿足規定要求的“符合性”質量向滿足使用要求的“可靠性”質量的轉變。部分優勢領域,如電子信息制造、航空航天、高鐵等,由于高度重視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質量的定義也已經由關注性能及可靠性轉變為關注用戶的產品體驗,質量評價由追求“合格率”轉變為追求“滿意度”。
“智能+”時代將重新定義產品和服務的形態,對質量分析和管理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楊元慶分析,一方面,消費和市場需求不斷向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演進,催生了大量的智能化裝備、產品和服務,對統的質量分析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將對質量分析和管理技術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有鑒于此,楊元慶建議國家實施“智能+”時代質量分析和管理提升行動,充分發揮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行業領軍企業的作用,與行業主管部門、檢測機構、科研院所一起,加快推動新技術的邏輯、算法與質量分析和管理方法融合,不斷提升質量分析技術和質量管理水平,為質量強國建設保駕護航。推出我國主導的新一代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打造比ISO9000更高的質量標準品牌,助推產品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另外,楊元慶還建議充分發揮領軍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產學研用共同推進適用性質量和可靠性質量的局面,守住質量的“底線”。鼓勵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企業數據與產品質量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用戶的產品體驗,提升中國品牌的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