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建華 綜合整理

食品安全是我國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表示,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對當前食品安全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確保人民群眾放心滿意。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也紛紛支招,聚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外賣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打開手機APP,動動手指,美食就會送上門。對于食材的來源、加工的環境、運營商等由于監管的空白,網絡外賣訂餐的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擔憂,一些不容忽視的食品安全亂象,亟待整治。
全國人大代表蔣勝男認為,問題外賣頻頻混入,平臺方亦難辭其咎。第三方訂餐平臺負有對入網餐飲企業的審查權,必須嚴格履行好第一道準入把關的審查義務,明確主體責任。她建議,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必要時刻與平臺開展聯合執法檢查。一旦發現“黑外賣”或不符合衛生條件的外賣商家,堅決整改、取締,并下架其在網絡上的商鋪,推行外賣行業的“一票否決”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王二虎對關于加強外賣食品安全監管的相關提案建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外賣食品小作坊的監管重心要放在督促其升級改造上,嚴把網絡食品經營平臺的準入制度。對無證違規經營行為實行雙向懲處機制,既處理外賣經營者,又處理外賣平臺。他還建議,建立統一的網絡訂餐全過程信息追溯管理平臺,使消
校園食品關乎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受到危害,不僅關系到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還會引發信任危機,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全國政協委員劉延云建議: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必須采用“強監督”和“零容忍”的態度;引導學校食堂在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建立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機制;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建議搭建全國統一的校園食品安全溯源信息平臺;強化社會監督機制,建立校園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互聯網體系;鼓勵餐飲協會、教育機構等機構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培訓,為校園輸出專業的食安管理人才;政府應倡導引入第三方專業食品安全服務機構,提高校園食品安全管理效率。費者、從業人員和監管人員可以通過系統終端對食品安全進行溯源查詢。
稻谷是我國第一大口糧。稻谷在儲藏期間,往往會發熱、霉變、生芽,導致稻谷品質劣變,隨著儲存時間延長,容易霉變產生黃曲霉毒素等強致癌物。消除超期超標稻谷這一食品安全隱患迫在眉睫。在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和監管的基礎上,急需采取安全有效、切實可行的處置方式,避免超期超標糧食流入市場。
全國人大代表岳國君建議,保障食品安全需加快處置超期超標稻谷。岳國君建議:在當前國家正在開展的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中,徹查我國庫存糧食中超期超標稻谷的數量、分布以及流向,科學評估超期超標稻谷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制定消納計劃,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快建立長期穩定的超期超標稻谷定向供應機制,設定年度供應目標,明確供應對象,建立全程閉環監管機制,確保超期超標糧食優先、高效、安全轉化,保障食品安全。強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稻谷流通和消費環節的日常監管,嚴禁超期超標稻谷流入食品領域。

隨著食品領域新產品、新工藝、新原料的不斷涌現,食品安全風險生成的不確定性和未知風險越來越嚴峻,局部食品安全暴發性事件時有發生。全國政協委員盧江希望能夠通過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大數據平臺,實現食品安全事件的預警防控,從根本上防范食品安全風險的發生發展。
具體實施方面,盧江建議,成立數據應用中心等平臺機構,明確主要牽頭單位和各有關單位的職責,并確定一至兩家單位作為主中心和備份中心,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為主,融合時空、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大數據中心和平臺,以確保信息和數據收集及應用開發的有效性、前瞻性和科學性,并以此促進各部門數據盡快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為從根本上防控食品安全隱患,保證我國食品安全奠定良好基礎。
食品安全是一項關系民生的“民心工程”,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生產到流通再到消費,各個環節都要抓好;從政府到企業到消費者,人人都要明白,家家都要參與。必須嚴厲打擊破壞食品安全、危害人民健康的行為;進一步完善法律,加大對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的懲處力度;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知識水平和自我保護能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