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建華 綜合整理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的要求,字字鏗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推開、縱深推進階段。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表示,廣東要扭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綱”,以此牽引帶動廣東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廣東要舉全省之力,以墜九天之勢的力度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是大事要事,必作于細,必成于實。

李希表示,廣東將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領帶動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成為世界關注的、最具有活力的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深刻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舉措。看世界發展大勢,城市群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參與全球合作競爭的重要地域戰略。世界上發展比較好的、競爭力比較強的區域大部分集中于海灣地區,比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高地。李希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總人口7000萬人,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有非常好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最強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把大灣區建設好,對粵港澳三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對國家的區域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海之畔,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一幅宏偉藍圖正徐徐展開。

目前,廣東省已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意見、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要點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總體藍圖,長期、中期、近期相結合的貫徹實施體系和功能互補、緊密銜接的規劃體系。與此同時,廣東各地也紛紛響應,匯聚人才、資金、項目、創新等資源,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在廣州,2019年,廣州市本級財政共計安排190.2億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較上年增長22.9%。
李希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也是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大平臺和歷史機遇。新時代廣東如何走在全國前列,粵港澳大灣區給廣東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平臺。廣東定舉全省之力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始終貫穿于大灣區建設的全過程,同時還要用大灣區建設帶動廣東全省的建設。
李希強調,要確保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沿著正確方向推進。要嚴格遵循中央頂層設計,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各項要求;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想事辦事行事,主動協同港澳做好謀劃落實工作;要發揮好制度優勢,始終從大局出發推動工作,努力實現比較優勢的綜合集成,激發大灣區發展的無限活力;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要堅持改革創新,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學習借鑒國際一流灣區建設經驗,結合實際創造性落實大灣區建設任務。
李希表示,要對標國際最高最好最優,攜手港澳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充分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動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互補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攜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他還稱,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攜手打造“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要探索協同發展新模式,發揮合作平臺示范帶動作用,切實加強規則相互銜接,攜手打造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要堅持民生優先,推動民生領域深度合作,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共建人文灣區,攜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深化粵港澳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改革開放之初,廣東利用與香港、澳門的地緣人員優勢快速發展,改革開放40年走過來,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在現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僅帶動粵東西北、泛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優化全國區域發展格局,更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局面、謀劃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同參加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升國家參與全球合作、全球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