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東燕
陳曉夏,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編輯,一個熱愛攝影和旅行探險,在南極內陸、可可西里、非洲草原都留有腳印的人。他的微信公眾號“說一小下”原本用來記錄他的行走日志,可近兩年,關于旅行的圖片和文章幾乎沒有了,關于他愛人小暖的故事越來越多。因為他的小暖不幸得了三陰性乳腺癌——乳腺癌中最致命的一種。
王晨岑,一個大眼睛的漂亮姑娘,網名小暖。2015年2月4日,小暖切除了左乳;沒過多久,又切除了右乳。小暖有著溫暖的笑容,優雅的舉止,樂觀的言談,但在陳曉夏面前卻又小鳥依人。“沒有了乳房的遮擋,當我們抱在一起時,兩顆心會靠得更近。”小暖說。她的堅強不禁讓人羨慕起這對面對病魔共同成長的夫妻。
癌癥不幸降臨 夫妻互相勉勵
陳曉夏比小暖大七歲,都是福建人,由朋友介紹認識。
那時陳曉夏已是個公眾人物,由他擔任總制片人的《美麗中國》等紀錄片社會反響很大;而小暖剛研究生畢業,初入社會。陳曉夏業余愛好豐富,認識小暖之后二人便結伴同行。對于閱歷簡單的小暖而言,陳曉夏為她打開了一扇多姿多彩的窗戶。
同時,小暖也給陳曉夏帶來了不一樣的處事方式:“暖的同理心很高,很善良,很細膩,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我面對問題只會理性地選擇最優解,但從對方的接受程度上,可能未必是最優解。和暖在一起,讓我覺得很舒服。”
2012年9月12日,他們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的日子幸福而充盈,但突如其來的癌癥打擾了他們,讓他們的生活轉了個大彎。
2015年年初,三陰性乳腺癌不幸降臨在小暖的身上。剛得知是乳腺癌時,這對結婚三年的小夫妻抱頭痛哭。“之前只覺得乳房有硬塊,做了好幾次影像檢查都顯示良性,直到做了穿刺才查出是癌。”小暖回憶著,“那兩天特別難受,我還沒有生孩子,我和曉夏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曉夏什么也不讓我管,只說讓我管理好自己的心情。”
“最初,我也像常人一樣,經歷了痛苦、悲傷、質疑、憤怒、抱怨等情緒,但很快便恢復了冷靜,馬上聯系醫院、大夫,到處查詢相關資料。”在生活中,陳曉夏是個很理性的人,遇到問題,他習慣于快速去尋找最優解,這次也是。因此從檢查出乳腺癌到確定手術方案,再到動手術,只用了一周時間。
2015年2月4日上午,小暖做了左乳的手術切除和徹底的淋巴清掃。“切了一個,還有一個呢,我以后還可以給孩子喂奶。”形容自己“沒心沒肺”的小暖一直是個很樂觀的姑娘。
手術后,經過一段時間AC-T密集型化療,小暖恢復得很好,在化療過程中也比一般的患者順利。“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幸運,因為化療的反應不是很大。”
本以為故事告一段落,但很不幸,2016年11月,小暖的右側乳腺穿刺又檢查出乳腺癌。
關于三陰性乳腺癌,陳曉夏介紹說,這種病理類型目前國際上還沒有針對性的治療指南,復發相對迅速,前三年是復發高峰。“三陰性乳腺癌的侵襲性很強,癌細胞轉移得很快,如果轉移至臟器就很不理想。”這也正是小暖的右乳迅速復發癌癥的重要原因。
對于即將失去的僅有的這個乳房,小暖很舍不得。“我將徹底喪失哺乳的權利,我的字典里從此沒有了乳房兩個字。”小暖傷心地說,“在切右乳手術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手一直放在右乳上,我一直在跟它說話,直到手術開始。”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小暖唯一落淚的地方,不是對于生命,而是對于失去的乳房。
陳曉夏說:“暖最初有乳房再造的想法,但鑒于病情不穩定,不能實施。如果她是為了我去做乳房再造,真的沒有必要,我不在乎她身體的這個缺陷,生命是最重要的。”“曉夏說不在意,但我想,他的心里還是會有一些悲傷,或是憐憫。我是多么舍不得,又多么必須舍得。”小暖在公眾號里這樣寫道。
逐漸的,在陳曉夏積極的影響下,小暖在整個生病期間的狀態越來越好。“我覺得婚姻關系最大的問題是,一方成長,而另一方停滯。讓我高興的是,暖一直在成長。陪伴成長比失去乳房更重要。”陳曉夏說。
小暖也有著相似的想法:“我雖然失去了乳房,但得到了太多東西,我簡直是賺翻了。”她說的“賺”很大程度上是指婚姻關系。“我們的夫妻感情得到了極大升華。我內心深處感到非常富足和幸福。”小暖堅定地說。
這兩年,陳曉夏平添了許多花白頭發。“治病比上班累多了,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煎熬,要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壓力很大呀!”陳曉夏坦言。但他一直在強調,活著就有希望,所有的坎兒都能過去。他就是這樣,鼓勵著自己和小暖。
如今,陳曉夏不但是心理疏導師,也是優秀的護工。在小暖第二次準備住院手術的前一天,他細致有序地收拾著東西:術后六個小時不能喝水,用來滋潤嘴唇的潤唇膏、喝水的吸管、隔絕嘈雜的眼罩耳塞,還有一條兩米長的繩子。“繩子很有用,乳腺切除手術后,壓板會把暖勒得沒有力氣,把繩子綁在我倆手上,她需要我時拽拽就行,省得叫我費勁。”
“在大事面前勇于擔當的男人不多,我很幸運,很感激他。”小暖說,她很少直接對陳曉夏說感謝的話,“我更愿意表達愛,但不太善于表達歉疚。”
用筆墨記錄生活 用心陪伴守候
從小暖生病伊始,陳曉夏便用鏡頭和筆墨記錄著愛人的點滴。他坦言,最初做記錄,沒想過給別人看,只是想為小暖記錄下來。“每一張照片都可能是最后一張。”同時也是為小暖做一個醫療檔案,以便需要時查看。他把醫院當成了上班的地方,幾乎每周都會去幾趟;在治療方案上,陳曉夏到處尋醫問藥,查閱了國內外各種醫療資料;面對因化療而長期內分泌失調的小暖,他有意識地自我控制情緒,不計較,不爭吵。
隨著對乳腺癌了解的不斷加深,陳曉夏漸漸發現了自己另一個重要使命。“我發現,國內醫院對于癌癥患者在心理疏導方面基本空白,很多患者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沒有希望。如果能通過我們的記錄和分享,去鼓勵那些有著相同經歷的癌癥患者,不是更好嗎?”
于是在商量后,夫妻倆開始在各自的微信公眾號里發表文章,一開始主要是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記錄下治病的過程,而為了幫助到更多的人,給他們以生命的感悟,陳曉夏在文章里逐漸增加了自己積極看待人生的態度和觀點。
后來,他們公眾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陳曉夏說,和網友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到正能量的傳遞。“在我們把積極看待人生的態度傳達出去后,有很多人給我們留言,祝福的、鼓勵的、醫療方面的好辦法,等等。有這么多人在關注關愛我們,我相信,這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而對于時時可能被記錄個人形象的小暖,她認真地對丈夫說:“就是不要把我照得太丑。”她還說,等她病好了就去旅行,她還有很多地方想去……
期待著他們的好消息,期待著陳曉夏把鏡頭從“抗癌中的暖”變成“大自然中的暖”。(編輯 陸思寒)